快放十一長假了,上海的小學生能夠稍微輕鬆幾天。在上海,小學生被稱為「會走路的書包」,也就是說小小的身子被沈重的大書包壓得喘不過氣來,遠遠地總看不到手腳,只見一個大大的書包在移動。上海的孩子從小就被灌輸「不能輸在起跑點」的觀念,就像佛地魔如影隨形跟著他們。
上海小學生,一大早出門上學,下午4點多放學,就要趕著去補英語、補朗讀、學小提琴,一大堆的課程等著他們就定位。星期假日,像是選舉候選人跑行程趕場般,急著去學唱歌舞蹈,各種課程的家教老師準時地等著他們來到。他們成為上海人最被同情的族群。
「不能輸在起跑點上!」是每個小學生似懂非懂的人生目標,因為這是從媽媽到老師再到住在北京或是廣州的叔叔伯伯,甚至電視卡通的廣告,反覆耳提面命的使命。
顯然,中國的13億人口在生意人眼中是商機,但在上海小學生眼中卻是揮之不去的壓力。從出生那一刻起,他們就成為13億人口的一員,和上千萬的同年齡孩子在同一片土地呼吸,一起學習,也一次一次地角逐稀少的資源和機會。
學校每一次的考試測驗都在篩選出優秀學生,都是要排列出「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物競天擇的兩支隊伍。上海的媽媽們從懷孕那刻起,就在想要買那些教材,要讓孩子將來讀那一所明星小學,就是希望孩子將來能夠擠身在「適者生存」優勝隊伍中,能夠打上紅色小領巾,成為老師家長眼中的好學生。「第一名只有一個!」是上海的小學生為自己人生奮鬥的第一個目標。
在湯臣一品上班的蘇珊,有個3歲的女兒,最近她開始向左鄰右舍的媽媽們打聽將來女兒讀小學的學區,那所學校,那個老師,也在四處搜尋那所好的幼稚園,因為好的幼稚園等於是替小學打好基礎。講著講著蘇珊就焦慮起來了,擔心如果女兒小學讀不好,將來考中學怎麼辦?然後高中、大學……。大夥們也跟著擔心起來了,為一個今年才3歲的小女娃!
蘇珊說,她有個好朋友,決定要讓孩子過個快樂的童年,對孩子的課業不嚴格要求,也不讓孩子參加各種課後補習,不強求小孩學其他才藝課程。但這樣的堅持最近卻動搖了,因為她去參加家長會,看到家長們說起孩子擁有多少張獎狀、考過多少張證照,但她的孩子只有「玩的盡興,睡的飽飽」。她不禁憂慮起來了,她在想孩子是不是已經輸在起跑線上了?是該要急起直追?還是退出起跑線,另尋一片天地?(夏幼文)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