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巴馬本人和他的國安團隊,對伊朗祕密建造另一座核基地的反應與對付辦法,沒有任何歧見。但在阿富汗問題上,卻出現重大分歧,國防部長蓋茨、國務卿希拉蕊、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穆倫和巴基斯坦與阿富汗問題特使郝爾布魯克等鷹派支持美軍駐阿富汗指揮官麥克里斯特所提增兵四萬的建議;副總統拜登和國安顧問瓊斯等鴿派則反對增兵,力主美軍改變戰法。

對欠缺外交與國安閱歷的歐巴馬來說,阿富汗問題比伊朗、中東問題還棘手,也比健保改革還麻煩。伊朗發展核武以及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和談這兩件事,雖亦急迫但無「立即的危險」,而健改計畫亦可望在年底前獲國會通過,但阿富汗問題卻造成美軍天天有人傷亡,整個情勢亦日趨惡化(見圖,美聯社)。許多政論家公開表示,歐巴馬如處理阿富汗問題不當或出大錯,他將像當年民主黨詹森總統被越戰拖垮一樣,遭阿富汗戰爭壓垮。

歐巴馬本人亦緊張了。他在競選時和上台後曾一再宣稱美國打伊拉克是一場「選擇性的戰爭」,意即美國自己選擇要打,其實可以不必打;但阿富汗戰爭則是一場「必要的戰爭」,也就是說非打不可,因賓拉登及其「基地」恐怖組織大本營即在阿富汗山區。然而,愚蠢而又盲動的布希和他的新保守派幕僚進軍阿富汗一年後,即改變戰略,轉而侵略伊拉克,以致造成今天阿富汗難以收拾的殘局與亂局。

歐巴馬上台後只對阿富汗增兵二萬,阿境現有美軍六萬八千,指揮官麥克里斯特則要求在一年內再增四萬。麥氏和軍方為增加聲勢並向歐巴馬施加壓力,事先把增兵祕密報告向《華盛頓郵報》名記者鮑布.伍華德透露。但白宮裡的鴿派亦不甘示弱,馬上向《紐約時報》表示反對增兵的聲浪已越來越大。目前各項民調皆顯示多數美國人民反對阿富汗戰爭,普遍對這場戰爭表示悲觀,更有不少保守派政論家大聲呼籲歐巴馬自阿撤兵。

在鷹派與鴿派對阿富汗戰爭進行大辯論之際,一本有關甘迺迪與詹森的國安助理麥克喬治.彭岱的傳記,在歐巴馬國安團隊中人手一冊,成為人人必讀的「聖經」。甘迺迪和詹森捲入越戰的最主要「幫凶」,即是那批出身於常春藤盟校和其他名校的一批青年才俊,也就是大衛.霍伯斯坦的經典著作《出類拔萃的一群》(The Best and the Brightest)中的幾個主角,他們是彭岱、國防部長麥納瑪拉、國務卿魯斯克、越戰指揮官魏摩蘭和國安助理羅斯陶等人。其中尤以彭岱扮演最重要的角色,這位來自新英格蘭世家的才子,三十四歲即當上哈佛文理學院院長(他本身沒有博士學位),雖與共和黨淵源頗深,但甘迺迪欣賞其聰明才智、幹練、冷酷與分析能力,而拔擢他出任國安助理。

彭岱深信美國的強大軍力絕對能夠打敗越共,他堅決反對與越共或北越談判,他認為美國的字典裡面沒有「失敗」這個字眼。彭岱離開政壇後出任福特基金會總裁,後在紐約大學任教。他退休後從不公開談論越戰,亦未反戰,只出版過有關核戰的著作而未寫回憶錄。但在一九九五年開始準備撰寫回憶錄,邀戈登.高斯汀(Gordn M. Goldstein)以對談方式整理其檔案,但彭岱未及著手動筆即於一九九六年辭世,終年七十七歲。高斯汀和耶魯大學出版社原打算出版彭岱未完成的回憶錄,出版前彭岱的遺孀突表反對,出版計畫胎死腹中。高斯汀只好再花數年時間寫成一部《災難中的教訓(Lessons in Disaster):麥克喬治.彭岱和通往越戰之路》,去年十一月出版。歐巴馬國安團隊目前正在苦讀這本書,希望從中汲取「教訓」。

據高斯汀透露,彭岱退休三十年中,一直為霍伯斯坦對他的批評感到痛苦、難過,而在其晚年才開始反省他在越戰決策中的種種錯誤,在其檔案複印本上寫了很多諸如:「我錯了」、「鴿派對了」等眉批。《災難中的教訓》中特別提到一九六一年十一月,甘迺迪在主戰與反戰兩派激辯中,終於採納反戰派(以國務次卿包爾為首)的意見,將駐越美軍的任務限制為「顧問」角色,而非參戰。詹森是在一九六五年開始將越戰「美國化」,一九六八年趨於高峰,而他即是在一九六八年越共春節攻勢後被迫宣布不再競選連任。

國安團隊只能向歐巴馬提供意見,真正最後做決定的還是總統本人。美國近代史上從來沒有因內政得當而成為偉大總統的例子。小羅斯福做了很多挽救美國經濟的大功德,但後世懷念的是他領導美國度過二次大戰。詹森任內通過民權法案、投票權法案和老人醫療保險等豐功偉業,但後人只記得他把美國帶進越戰泥淖。歐巴馬將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