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凱貞的爸爸張金來說:「我就是與別人不同,自從送凱貞到美國訓練後,我就不介入訓練,純粹就當爸爸,為她張羅後援。」

在兒、女於青少年網壇展露鋒芒、綻放潛力後,教練爸爸退居二線當「總導演」,是不是結果會更好呢?

在國內,由爸爸兼任教練帶著網球兒、女征戰的例子很多,但最終能在職業網壇頭角崢嶸的又有幾人?這是很現實的一面。

中華網協秘書長劉中興說:「教練爸爸在指導兒女打球時,往往會在角色扮演上有很大的衝突。」畢竟,教練該有的嚴謹與紮實訓練的要求,若由父親來擔任這個角色,那確實是很容易混淆選手兒女的認知。

基層教練蕭國偉則強調:「擔任教練爸爸的家長勞苦功高,就是因為有他們的啟蒙才能磨出大家所看到的青少年好手,」緊接著蕭國偉提到務實面:「職業網球的競爭強度難以想像,而現今職業教練的分工很細,甚至引入科學化的訓練與運動防護,所以教練爸爸帶領孩子到一個階段後,就應該要放手,讓專業教練接手。」

教練爸爸升格為幕後的總導演,功能性還是很強。比方可以擔任球員兒女的經紀人,為兒女找贊助經費,甚至用心在安排比賽行程上,因為能更精確的找出最恰當的出賽行程,很可能可以減輕兒女的奔波征戰之苦,卻更容易爭取到職業積分。

張凱貞光榮的同時,正好可以讓國內網壇注意到她的成長經驗,若能將她的成果「建立」起來,那就更好了,爸爸教練放手、及早與國際教練環境接軌應是值得參考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