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陸「十一」60周年前夕,大陸新浪網深度解讀「曾經凝聚人心和鼓舞時代的經典作品」,詩人余光中的《鄉愁》又成為焦點。大陸作家王干評論說,余光中的《鄉愁》不僅是一個遊子對故鄉的思念之情,同時也是一個時代之聲。

余光中曾回憶《鄉愁》的創作過程。他說,1970年代初,他住在台北廈門街,那時,擔心有生之年回鄉無望。當時,飽滿的情緒如水瓶乍裂,瓶中水一洩而出,一首小詩《鄉愁》在20分鐘內就這樣出來了。

王干指出,這首詩88個字,重複使用大概有30個左右,使用的漢字就50個。但這50個漢字已經把這種強烈的鄉情、鄉愁表達得淋漓盡致。某種程度上,《鄉愁》可以和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這首詩一樣,達到的境界跟意境是可以比擬的。

王干還認為,這首詩不僅無愧於現代漢語新詩的一個典範,二千多年中國文學史上《鄉愁》也是可以名列其中的。他表示,這首詩用一個意象化的手法,把鄉愁這種比較抽象的東西,比成一個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種意象化的手法,像音樂的旋律一樣不斷的迴盪,在人們心目中激起鄉愁的感覺。

《鄉愁》在兩岸都被編入了教材。大陸國務院總理溫家寶2003年訪問美國僑界時亦曾變相的引用過。溫家寶當時說,「這一灣淺淺的海峽是我們最大的鄉愁,最大的國殤。」對於自己的詩作被大陸領導人引用,余光中的第一反應是,「這首詩在大陸比在台灣有名,因為這是我對那片土地的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