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行善其實很不容易!」這不是說中國人缺乏善心、不想幫助人,而是指在當前制度下「善門難開,善門難進」的尷尬。大陸民政部社會福利和慈善促進司司長王振耀感嘆道:「我們應該反思,為什麼慈善機制落後於整個社會的慈善熱情?」

民眾善心遭制度扼殺

中國社科院首部《慈善發展藍皮書》指出,中國大陸的慈善機構尚處於初級階段,不僅數量十分有限,而且行政化色彩濃厚,遠沒有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沒有專門提供慈善服務的人和機構。中國大陸民眾的慈善心被不方便的制度扼殺了。

慈善作為一項崇高的事業,我們每個人都熱衷於參與。2005年31億元(人民幣,下同),2006年100億元、2007年309億元、2008年則超過千億大關。應該說,中國大陸的慈善事業已經形成了相當的規模和巨大的救濟能力。

管理機制成重大瓶頸

但是,與美國相比,我們這點善款就是小巫見大巫了。2007年,美國的善款總額達到了3064億美元。造成此種現象的原因莫過於「官僚化」了。首先是主管部門和領導的「官僚化」,其次是慈善機構自身希望「官僚化」。民間組織找到「婆家」吃政府財政,就抹殺了慈善事業的社會屬性。

大陸的慈善事業現在還面臨慈善管理體制的瓶頸。目前民間組織管理採取雙重管理體制,既要有登記機關,還要找一個政府業務主管部門,而且基金會接收的每一筆捐款以及如何使用,都要向主管機關匯報。批准了才能執行。形成「收捐款容易,用捐款難!」

勿庸諱言,隨著大陸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發展慈善事業已經具備了重要的經濟、物質、文化和社會基礎。但從總體上看,大陸的慈善事業還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社會的慈善意識、慈善規模、慈善組織、捐贈機制、法律制度等方面需要進一步增強和完善。

去行政化以調動熱情

同時,慈善事業必須要走上法制化的軌道。首先,慈善事業的運行和管理要擺脫政府控制而完全由民間組織來進行,也就是要去政府化、去行政化;其次,慈善事業需要通過制定有關法律來進行規範;最後,慈善事業要克服分散的、各自為政的狀態,而走向系統化,以充分發揮現有慈善機構的救濟能力。

人皆有惻隱之心,中國從古至今不乏善人善舉。慈善事業不破「官僚化」思維,不走「法制化」軌道,就難以在更廣闊的範圍內有效調動全社會行善的激情與潛力,中國大陸的慈善事業也就難以快速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