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有則烏龍新聞引發中國房地產業者跳腳,這則新聞是「國務院將征收20%土地閒置費」,中國國務院發布的通知,要求土地閒置滿兩年的將依法無償收回,土地閒置滿一年不滿兩年的,需交納20%的土地閒置費,國家還對閒置土地徵收增值地價。

事實上,國務院這條規定是在去年年初公佈的,當時就引起許多房地產開發商反彈,認為應該放寬標準,不應該以一年或兩年來徵收,應該以閒置10年或是5年作為優先考慮。

但這則舊聞還是掀起廣大回應,最主要是因為今年下半年來,中國大陸從央企、民企等各路人馬,通通都在搶著買地,開發商搶買地囤地的現象,再度引起關注。

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表示,根據上市的地產公司的財務報表來分析,上市公司的囤地現象非常驚人,按照2008年這些上市公司開發的建築面積計算,其囤地規模最少的也在20年以上,最多的超過100年,甚至有一家公司的土地儲備規模達到151年。

房地產開發商愛囤地的原因之一是預期地價將會不斷升值所致,土地儲備對房地產開發商來說是一種對未來的保障。潘石屹戲稱,在中國房地產界,「養雞的不如倒蛋的」,囤地往往比賣房更賺錢。

上海戴德梁行華東區綜合住宅服務董事伍惠敏認為,今年土地熱與前年不一樣,前年囤地是以民營企業拿地為主,並且多數的核心業務並非是房地產。今年活躍於土地市場的主要是大型國企,或者是由國企注資以及有國企背景的上市公司。

國企頻頻拿地稱王,加大土地儲備力度,因為國企的預期收益率相對較低,因此能夠放手出高價。再來就是國企更容易通過銀行獲得較低的融資成本。今年中國大陸的地王現象,背後的操縱主角是國企和銀行聯手創造的。

房地產開發商搶著買地當地王,但也拚命在囤地惜售。潘石屹認為,房地產開發商大規模地囤地現象確實是越來越嚴重,現在重要的不是政策本身,而是政策能不能嚴格執行。政府必須拿出更精準的規範出來,否則囤地現象還是會繼續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