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縣市合併拍板定案,大高雄地區即將邁入新的紀元。行政區域擴大,可為地方民眾帶來多少利益,由於整個爭取過程充滿政治操作,地方民眾迄今看不出牛肉在哪裡,對合併案也高興不起來。

翻開國內外推動行政區域合併案例,主要目標多鎖定在提高行政效率、節省政府不必要浪費、增加城市競爭力;高雄縣市合併喊了十餘年,終於在總統馬英九兌現「三都十五縣」選舉支票下水到渠成。

面對這項重大變革,地方民眾本應該以「足感心」心情,放鞭炮大肆慶祝,但映入眼簾的,卻只見民代們忙著與中央討價還價,爭取增加新行政區民代席次,地方基層鄉鎮民代,還為自己即將沒頭路焦急不已,要求釋憲。

加以「誰配誰」來競選首任大高雄市長的傳言不斷,讓爭取合併案,有如一場政治分贓,民眾感受不到合併好處,鞭炮錢也省了,自然聽不到狂賀聲。

高雄縣市合併後,腹地變大,但不可否認的,縣市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城鄉落差,如何在現有基礎上,為大高雄的未來,擬訂長遠計畫,應是現階段最重大的課題,否則合併升格案,不過是上演另一齣政治權謀的老戲碼,要地方民眾不倒胃口也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