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匯聚.傳揚」為主題的全國客家會議,在四場分組會議中,分別針對「如何推展客家特色產業」、「如何建立台灣成為全球客家文化與產業交流中心」、「如何傳承客家語言及防止客語流失」、「如何推動客家文化發展」進行討論,與會者發言熱烈,對客委會凝聚客家人共識、闡揚客家文化,均寄予深切期望。
如何推展客家特色產業
會議主持人客委會副主委鍾萬梅表示,充滿特色的花布、美食、生活工藝品等商品,已成為客家文化代表,但真正能成為客家特色的,應該是「文化」而不是消費的產品。
聯合大學助理教授俞龍通指出,西班牙畢爾包的古根漢分館(Guggenheim Bilbao)就是很好的文化特色產業代表,讓當地民族文化傳遍全球,同時創造了觀光收益,這正是客家文化產業的願景。他還舉大陸「印象劉三姐」為例,建議客委會以故事、話題包裝產業,甚至朝向電視、電影、舞台劇多媒體創意產業來建立形象。
創新客家傳統產業,為推廣客家產業首要之務。頑石文創開發顧問有限公司創意總監程湘如則表示,要走文創產業,首先必須「保護」智慧財產權,否則新產品上市就出現「山寨版」,勢必會造成廠商的損失與打擊。而精緻的客家工藝品(例如木雕與陶藝)多為手工製作,不易量產、也無法接受大量訂單,未來發展客家特色產業,必須思索如何借助政府的力量,補助投資量產設備。至於多媒體創意產業,可再加強周邊商品創作,建立品牌形象。
與會者熱烈討論客家文化的特色,有人建議,各地客家庄現在有許多特色產品,客委會應設法予以分成初、中、高級,辦理產業創新研發課程,培養包裝、設計、行銷等各式人才。也有人認為,應該設計系列「客家服」,讓人一看即知為客家文化產品,舉例而言,原住民的編織品特色,已成功讓人產生聯想;目前客家傳統服裝少有人穿出門,若能讓服裝結合傳統和現在的時尚元素,客家服飾也能進入流行領域。
提到客家美食,與會者表示,若台灣客家菜也能獲選進階為米其林星級餐廳,將能在世界舞台上打響知名度,未來業者宜用更嚴格、嚴謹的規範來製作美食,並加強食品衛生安全把關,讓海內外消費者對客家佳餚豎起大拇指。
如何建立台灣成為全球客家
文化與產業交流中心
主持人客委會副主委劉東隆在引言時表示,全世界兩百多個國家中有一百一十個國家有客家人,但以行政力量保存並推廣客家文化的只有台灣,客委會希望為全球客家人寫歷史,並發揮燈塔領航的作用。而目前籌備中的南北客家文化園區便是方向之一,分別設在南部六堆、北部銅鑼。
中央大學法律與政府研究所所長孫煒指出,由於多元文化的衝擊,造成傳統文化流失,海外客家鄉親遍及五大洲,環境互異,限於人力、經費等因素,至今仍無法有效推動客家文化活動,應速建立推廣客家文化教育機制,協助全球客家青年交流,以扎根海外新生代。
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長張翰璧也說,對於東南亞客家人的研究發現,以前僑委會建立的是「政治的」客家人版圖,如今客委會應以「文化的」客家人為主體,空間及接受度也會更大。「文化客家」需要建立資訊平台,提供各地不同的文化需求,像馬來西亞非常需要書籍或是客語的學習光碟,另外巴拿馬、印尼客家人亦需要客家資料。目前國內的中央大學、東華大學、交通大學、聯合大學等學術研究,宜強調多元性與差異性,成果值得期待。
劉東隆說,明年海外的客家相關出版品會大幅增加,也會協助客家戲曲等海外大型活動,更有專門鼓勵青年人的築夢計畫。目前客委會網站(http://www.hakka.gov.tw)的「哈客網路學院」,歡迎海內外人士上網學習,目前統計學習網友來自七十五國,上課人數亦達兩萬多人,希望大家多加利用。另外,客委會的線上網路遊戲「六堆風雲」也相當有趣,年輕人不妨玩玩看。
台東縣客屬會名譽會長鍾基忠指出,客委會的預算比原民會少太多,應強力爭取;同時客家文化園區應避免成為蚊子館,不妨將推廣客家美食,並將客家聚落生存的工具藝品化,如斗笠、雨傘等,建立客家產業,讓文化園區可以自給自足。
台灣客家文化中心籌備處主任許坤茂則強調,客委會的總預算經費雖然成長了,但是人力卻未成長,軟體部分推動應增加人手,目前正研擬「台灣客家產業發展政策白皮書」,希望形成具體發展政策,利用政府力量、結合民間資源,以成立組織爭取客家產業資源,培養國內外優秀人才。
如何傳承客家語言及
防止客語流失
根據統計,國小十二歲以下學童目前會講客語的比例不到百分之十三,還有學者認為,客語在民國一百卅五年以後可能只有百分之一的民眾會說,客家話面臨消失的困境,因此與會 者希望大力推動客語傳承。
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羅教授肇錦指出,多年來搶救客語花了不少功夫,但推廣客語的本質並未受到重視,例如中央大學雖然有客家學院,但只有客家語文研究所在研究客語; 以剛舉辦過的聽障奧運和世運表演為例,必須有文化特色,主辦單位才會邀請演出。客語也是一樣,如果和華語、閩南語一樣,就沒有特色了,有人提到「摸蛤仔兼洗褲」就知道是閩南的俚語,客語必須找出自己的本質才有希望。同時,向教育部國教司爭取與其他語言相同的資源分配,在學校推廣客語、編印教材。
東華大學台灣語文學系教授呂嵩雁也表示,客委會應積極整理客語文字與詞彙,不以國語音譯,而應以純客語方式來推動。還有一些國語化、閩南化的客語,也宜以正確語法來整理。建議客家電視台多製作播出相關節目,讓民眾更熟悉客家文字。
客委會文教處處長賴俊宏表示,現在客語流失嚴重,越年輕的人客語越差,且家庭中講客語的越來越少,學習客語的比例也偏低,語言復甦不容易,更要有方法。最近頒布的「客語薪傳師」制度,便是一項語言復甦工程,現在屏東縣政府已經向下扎根到幼稚園,便是努力的方向。
與會的農委會顧問宋細福建議,客語用字要統一,目前有兩成的客語文字是漢文沒有的。他認為,客語用字與漢文之間,應「書同漢文、音各表」,但羅肇錦教授則認為應相反「音同漢文、書各表」,他說秦始皇統一文字,以音一樣、字不同方式,字會影響音、而非音影響字。
如何推動客家文化發展
台灣是全球唯一有政府行政力量介入,幫助推動客家文化發展與保存的國家,極有潛力成為全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要達成這個目標,首要工作之一是培育客語人才,與提振客家認同的自信心。
客委會副主委劉東隆指出,希望透過推動客語人才培育計畫,包括在高普考試增加客家相關類科及名額、提高客語能力認證考試實用性、拓展客語人才工作機會等,先緩和人才流失惡化的窘況,轉而達到人才成長。
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助理教授羅烈師指出,「價值」二字即是核心,建立客家人自信心的是職場工作,應該打造能夠運用「客語」、增加職場競爭力的工作環境。未來直轄市以都會地區為主,客家庄基本上都不在都會地區,客委會應想辦法讓農村地區的客家庄有更多機會。
國立台灣戲曲學院校長鄭榮興指出,馬總統在開幕式中以客語致詞、客委會也對提振客家文化確實做了不少事,讓客家人的自信提升。不過在多元社會中,「文化」的界線會相互影響、學習而日漸模糊,有人說客家戲曲受京戲、歌仔戲影響,其實,台灣的客家戲是土生土長的,不但比河洛歌仔戲還早,還是自己發展出來的,大陸客家庄沒有這樣的客家戲。客家的八音、北管與歌仔戲不同,若要推動客家文化,應著重「特殊性」,例如新埔的義民祭,可成為國家文化資產,具有獨特性、值得傳揚。
與會人士建議,大家需一起支持「客家文化」,並非僅靠政府的力量。而熟悉「客家文化」或「客語」的人,不必侷限於「客家人」,而是願意傳承客家文化、認同客家文化者,特別是會說客語的年輕人,是推動、發展客家文化的新希望。同時公部門、民間應合力打造優質客家生活聚落,創造就業機會,讓客家年輕人願意留在客庄生活,使文化能夠後繼有人。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