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柳新紀念偶戲博物館即日起推出「毛主席看戲」特展,從戲偶的角度,一窺一九四九年至一九八○年間的中國社會發展態貌。策展人兼館長羅斌表示:「這展覽很客觀,沒有為了誰而辦或慶祝,只是很忠實地從偶在中國的近代發展看歷史。」
定居台灣多年的荷蘭籍漢學博士羅斌,曾在中國鑽研近代偶戲史。他觀察到,台灣民眾對中國近代歷史的認識很淺薄,只知道文化大革命,「這段歷史其實很有意思的!透過偶的發展,看見中國社會從傳統走向社會主義改革,如今又走回傳統的樣貌。」
這個特展偏偏在十月一日開展,不免讓人產生聯想,羅斌笑說:「敏感嗎?只好剛好這段檔期是可以的。」
「毛主席看戲」以五○年代、文革時代與八○年代作畫分。羅斌解釋,受到當政者急欲打破傳統宗教崇拜對民眾的影響,五○年代中國禁演偶戲;到了文革時期,偶戲相關物件因為有歷史、有文化,又成了毀壞重點,「好不容易到了七○年代末,才有人開始重建那些燒掉的劇本、曲牌音樂。」
展覽中,分區羅列各時代的代表戲偶與物件,這些物件的來源,除了館內原有的珍藏,部份來自羅斌走訪中國各地文化單位、劇團、偶師們時蒐羅而來的私藏,展品共百件。
其中,資格最老的是一組五○年代的戲台,以布製成,看來雖簡陋,但羅斌表示,「因為以布製作,容易收納、運送、藏匿,讓它安然走過那些年代,留到現在。」
此外,有一組產自文革後,以毛澤東語錄的布本為內裡的戲偶,相當特殊。羅斌說:「八○年代,中國開始回收所有關於共產主義的書籍、文件再利用,這戲偶就是代表。」長年鑽研偶的羅斌強調,近年中國也開始重視偶的收藏、發行偶的雜誌,「但完整性與豐富度仍不及台灣,很多中國戲偶,現在也被台灣藏家、博物館收藏」,「要研究中國偶的歷史,現在得到台灣了!」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