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被馬總統定調的景美人權文化園區,在即將到來的世界人權紀念日中,將重新展現風貌,不可避免地,將面對各方檢驗。這樣一個在台灣戒嚴時期,以軍法審判政治異議分子的場域,因為美麗島事件即將屆滿三十周年,而受到特別關注。目前已知的是當年美麗島事件軍法大審現場,八位被告的蠟像將只出現黃信介一人,是如何發生的?歷史真相果真如此難以面對嗎?
歷史以何種姿態被呈現,常如鏡面般映照著權力者的私心與欲望。只是歷史不但是人們的共同記憶,更是成就今日社會面容的一部分,任何想要操控的力量,不管是意識形態的編織或希其隱於無形,恐怕都會面臨一定困境。發生過的歷史埋在土地裡、落在人民記憶中,任何一段試圖塗抹真相、或閃躲真相的劇本,其實更易遭到反撲。
民進黨執政時期讓此一在戒嚴體制下剝奪政治人權的場域,化身民主人權園區,此一定調沒有錯,錯的是仍然只想服務當下的政治。園區開園時正值總統大選前夕,卻宛若正名制憲的系列活動。爾後經營的彭明敏文教基金會,規畫的就是鄭南榕自焚、彭明敏案、陳文成案的特展,要是政治上的「我族」才會成為國家紀念的對象。政治犯不分左右統獨,在極權統治下,更是不管客家、原住民、本省、外省皆蒙受淒涼的人權迫害,但政治正確主導了有權處理歷史者的心智。更遑論時值紅衫軍倒扁時期,李敖、施明德、紀萬生、張富忠等「政治犯叛徒」在歷史中的角色了。但若被紀念或表彰的僅止於與民進黨友好的政治犯,這是將歷史私有化,將公共場域私有化,將國家勳章私有化。
再一次的改朝換代,濃厚的政治場域換身為文化園區,引來社會撻伐,馬總統裁示將人權再放進去。只是難以凝視的卻仍是歷史真相,這回,婦女人權進來了、勞工人權進來了、藝術市集也一起來,花花綠綠好不熱鬧。
馬總統在為園區定調的過程中保留了文化,文化本應成為處理這段傷痕歷史的本質或置高點,讓他從政黨私有化的場域中釋放出來,讓戒嚴體制下的這段歷史能真正回歸社會、回歸人民、回歸歷史。或透過藝術更深刻地觸及人們在戒嚴體制下的心靈處境。但今天看來文化卻淪為閃躲歷史真相的巧門。
但不巧地這些欲望變形所開展的地點,卻是事件的歷史現場。無可閃躲的,空間是歷史的結晶體,以它固有的形式,訴說著內容。灰濛濛地這樣一個軍事戒嚴體制下,主宰政治犯生命去留的轉運站,無數青春生命曾懸垂於此,等待判決。而把他帶入世人眼睛的正是美麗島事件,是林宅血案中林義雄凝悲的眼神,是施明德面對死刑判決的那抹笑容,是黨禁、報禁、戒嚴令、萬年國會、司法不獨立是台灣民主五大害聲音響起的地方,那也是種下無數人心中民主火苗的時刻。請問你如何能以文化閃躲,讓歷史現場不說話。
美麗島事件未遠,台灣四十歲以上的人皆經歷過當年風聲鶴唳的景象,當年報紙全文刊載軍法大審內容,四十五歲以上者都知曉軍法大審上八位被告的表現。今天如此遠離史實的呈現方式,如何給景美人權文化園區一個新的機會?
一個歷經全世界最長戒嚴統治的國度,最終能以和平方式走向民主,台灣不止曾締造經濟奇蹟,還完成了被新加坡總理不認為華人社會可以完成的民主,這是台灣可以傲然於世界的一部分。但不知人權受迫之境、民主之路曾何其遙遠?何來對人權與民主價值的堅持。必須提醒的是,國民黨畢竟揉合了當年的加害者與今天執政者的角色,反省方能站上民主的高度,民主的理性化有賴對歷史傷痕真誠謙卑的處理,方能讓傷痕不再成為社會紛亂或對立的源頭。(作者為新台灣研究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美麗島事件口述歷史總策劃)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