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立委補選的勝利像顆搖頭丸,讓民進黨有些人產生了許多幻覺,其中最大的幻覺就是他們可以罷免馬英九了。

在憲法設計中,罷免是國會對抗總統的「最後一擊」,但民進黨卻把它當成是「第一擊」;而且,明明自己手上拿的祇是一根小扁鑽,有些人卻幻覺以為擁有了相互毀滅的核武器,到處耀武揚威。

這顆「四分之一」搖頭丸,既然可以讓民進黨產生「罷馬」的幻覺,當然也就可以讓他們產生可以修憲與變更領土的幻覺;如果哪天民進黨要提案修憲,削減馬英九的總統權力,或者提案讓高雄脫離現有的領土範圍,也都應以搖頭丸的副作用視之,不必大驚小怪。

當然,除了憲法權力的幻覺外,「四分之一」也讓民進黨產生了許多政治權力的幻覺,其中包括:鐘擺效應或骨牌效應就要發生了,第二次地方包圍中央的局面也即將成形了。

如果幻覺也是一種夢想的話,「有夢最美,希望相隨」,民進黨每天活在甜蜜的幻覺中,做他們的李伯大夢,別人不必也無權置喙;但怕祇怕民進黨有些人頭殼壞掉,誤把幻覺當成真實,或者依幻覺行事,那就代誌大條了。

為什麼?因為國會的四分之一權力雖不足以成事,但攪局卻綽綽有餘;民進黨祇要三不五時行使一下四分之一的權力,就可以讓國會的功能不祇剩下四分之一,甚至可以完全癱瘓,讓一個政黨的四分之一幻覺,變成全體國會的四分之一夢魘。

當然,這是民進黨的憲法權力,他們可以解釋一切都是依憲而為,更何況,三年前泛藍立委不也曾提案罷扁?但問題是,在目前主客觀情勢下,民進黨非要這麼做不可,否則就不足以彰顯反對黨的角色?合憲性的權力難道不必接受正當性的規範節制?而且,泛藍的壞榜樣有必要學習嗎?

馬政府上台已一年多,讓民眾失望之處多得不計其數,民進黨偶爾見縫插針,那是政治鬥爭必然,或者從馬政府的錯誤中意外獲利,那也是民心向背使然。但如果民進黨因而掉進四分之一的憲法幻覺中而不可自拔,其結果不僅不會出現鐘擺或骨牌效應,民進黨反而可能會被四分之一的幻覺所吞噬。

說得更具體一點:民進黨執政那八年,可以用「在雲端上執政」來形容,一連串的正名、公投、入聯等象徵性政治的推動,雖然有其歷史價值,但卻也因此造成政治上無日寧之的後果,不但讓民眾不勝其煩,也讓民進黨在過去幾年歷次選舉中付出了慘痛代價。

但在野一年多後,民進黨仍是「在雲端上反對」,從馬英九的綠卡到吳敦義的香港行,從達賴訪台到邀熱比婭訪台,玩的也全是象徵性政治的對抗。

民進黨曾執政八年,人才經驗資源都不缺乏,但在野一年多後卻始終沒有組成一個影子內閣,在政策上與馬政府一較長短;如果民進黨又開始耽溺於四分之一權力,可以想見未來仍然是在雲端上,跟馬政府高來高去互放劍光鬥法,完全跟國計民生的政策無關;在野仍不改執政時的錯誤,民眾心中會作何感想,不問可知。

寫評論監督政府的人可以「有意見沒主張」,也可以「有想法沒辦法」,但反對黨監督政府卻不能祇靠一張嘴巴,也不能以專打象徵性政治的假議題為能事,更不能以為四分之一權力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而樂得忘其所以。

馬政府因為自我感覺良好,而大失民心,現在又因為掉了一席立委與輸了一項公投,更造成黨內遍地反彈;國民黨的這些負面因素,確實都可能轉換成民進黨的正面因素,也讓他們在下次選舉時更有機可趁;但民進黨所期待的鐘擺或骨牌效應,卻並不必然就會接著發生,民進黨必須要從各方面增加推力,加速擺動鐘擺與推倒骨牌的力量,才有可能「創造」而非「等待」這兩種效應的發生。

創造效應發生的推力有很多種,但反向的拉力卻祇有一種:那顆讓民進黨有些人產生嚴重幻覺的四分之一搖頭丸。

(作者為中國時報前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