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陸情況如出一轍,近來台灣的研究所不斷擴張,每年提交的學位論文呈倍數翻升,論文品質也每下愈況。

走進國家圖書館學士論文區,無論何時幾乎都是萬頭攢動,許多碩博士生忙著印論文、找資料、寫論文。

據統計,近幾年來每年提交的碩博士論文約五萬多篇,相較於1986年的6000篇、1996年的1.4萬篇,不可不謂是跳躍式成長。

有這麼多人在寫學位論文,首先面臨的問題就是「有沒有這麼多教授可以指導」。一般說來,理工科還可能入學前就找好指導教授,但文組研究生必須先理解教授的核心理念、研究專長等,才可能擬定題目,且即便如此教授也不見得願意指導。

「學位論文,本來就是指導教授和研究生『互相選擇』的過程,」一位台大社科學院副教授表示。

論文數量增加的結果,每位老師要帶的研究生變多,研究生心儀的教授可能已經掛「客滿」牌,部分「心軟」的教授可能就會收留並非自己專長領域的研究生。

另一種情況是,教授本身兼了數個大型專題研究,這些大型專題底下的幾個小子題變成研究生的論文題目。這一類教授可能不會有客滿問題,且論文寫完同時專題也做完,但題目不是自己擬的,對研究生而言收穫大減。

除了找題目、找教授,論文寫作的技術細節也愈益重要。以歐美而言,寫作規格非常嚴謹,如何標注出處、使用什麼標點符號和字體等都有規定,但台灣的論文寫作規範還很混亂,只能由各校各自摸索。

一位曾出書談論論文寫作的台大城鄉所教授便表示,姑且不論論文證據是否足夠、推論是否合邏輯、理論是否有深度等,很多研究生光是中文表達就有問題。

和大陸研究生10幾個人「共用」一位指導教授的情況相比,台灣可能不算太離譜,但學位論文的混亂情況仍有待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