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央視播出的電視劇《解放》,唐國強扮演毛澤東;剛上映的電影《建國大業》中,扮演毛澤東的也是唐國強。自1996年演出電影《長征》後,毛澤東這個角色幾乎不作他人選,皆由唐國強飾演,至今為止,唐國強共扮演了約18次的毛澤東,儼然成為毛澤東的形象代言人……。

唐國強在台灣觀眾的心目中,是《三國演義》中的軍師諸葛亮、《雍正王朝》的四爺雍正或是《大唐情史》中的唐太宗李世民,台灣媒體稱呼他為「皇帝小生」,但在中國大陸觀眾的心中,他顯然就是現代的「毛澤東」。自1996年的電影《長征》扮演毛澤東開始,唐國強的演藝生涯有了改變,毛澤東的影視形象亦同。

影視版的毛澤東專業戶

20多年前,在時興陽剛氣的影視圈內,被稱為「奶油小生」的唐國強並不被看好,隨後沉寂多年。直到九○年代末,因演出電視劇《三國演義》的孔明和《長征》的毛澤東深受肯定,唐國強得以摘下「奶油小生」的帽子,而《雍正王朝》中的清明皇帝更讓他廣受兩岸觀眾的歡迎,奠定他的演藝地位。

唐國強接演毛澤東後,相關戲約不絕,至今他所扮演的毛澤東作品,約達18次之多。大陸媒體稱呼他是影視版的「毛澤東專業戶」。

在唐國強之前,飾演毛澤東的主要演員是古月,對他來說是一種既定的壓力,「古月已經塑造主席的形象,不但被大家認可,而且形成一種模式。」唐國強對媒體表示,作為後來者,不容易被大家認可,要是沒新意,只是模仿別人,永遠不會成功的。因此,他演出毛澤東,追求的是「神似」:「我乾脆就撇開這個角度像、那個角度不像的問題,更接近這個人物,從狀態上得到一種認可。這就是神似的東西。」

毛澤東不能模式化詮釋

中國大陸觀眾已然熟悉唐國強,因他曾是個「奶油小生」,演過諸葛亮和雍正,也因此更難擺脫對他的形象偏見。連毛澤東的女兒都說:「唐國強是演雍正的,能演我爸嗎?」唐國強靠著演技讓觀眾認同他所詮釋的「毛澤東」。而他竟由「他能演嗎」的疑惑轉變成「他能演別的嗎」的認定。唐國強無奈地表示,這就是演員。

唐國強一直強調他只是演出毛澤東,但否認他是「特型演員」。他演過很多角色,但毛澤東的角色深植人心,除了毛澤東地位不同外,唐國強的理解和詮釋也很重要。

「主席是一個擅長逆向思維的人,一個並不是很拘泥於小節的人,很大氣。」唐國強敘述他認識的毛澤東說,他的經歷非同常人,這麼複雜的人,是不能按照模式化的思維去演的。例如,若按照模式化演出,毛澤東會如同歷史畫作描繪一般,背著手、挺著腰或者掐著一支煙在看牆上的地圖。唐國強認為太靜態了,於是,他演出《開國領袖毛澤東》時要求將地圖鋪到地上,「因為地圖太大,幾個地圖放在一起就要放在地上。」如此一來,唐國強飾演的毛澤東就蹲在地上、跪在地上,甚至拿個放大鏡撅著屁股在往地上看,毛澤東因此有了形象血肉。

詮釋不同樣貌的毛澤東

在《建國大業》中,唐國強再次扮演毛澤東,在短短一百多分鐘內的幾個出場,唐國強必須掌握這個角色的重要性。他說,在這部電影中,毛澤東的心理活動不明顯,大多是通過一些動作、眼神展示的,例如史達林當時對中國政局的意見是劃江而治,毛澤東回應:「中共會議決定了,4月渡江。」這就是不動聲色的抗議。

「我認為,毛主席是個極聰明的人,但又不是那麼外露的人。」唐國強認為,毛澤東是個訥於言的人,但「他確實有桀驁不馴的時候。」他從《建國大業》導演處得知,重慶談判時,毛澤東穿著一雙拖鞋去見蔣介石。唐國強認為毛澤東這麼做,有他的想法。

唐國強會考慮那時的歷史細節和狀態情境,揣摩毛澤東的個性想法,而後詮釋出他認為的毛澤東。例如,《建國大業》劇組考證後發現,七屆二中全會,毛澤東腳下鋪的是一張虎皮,而不是一張普通的毯子。「你想,腳下踩的是虎皮,那是什麼感覺?」唐國強遺憾地表示,可惜電影的篇幅有限,我們只能在有限的基礎上,把一些細節和他個人的東西張揚一些,加強一些。

因正值《建國大業》的熱映其間,圍繞唐國強的發言也多為《建國大業》中的毛澤東,然而,他自己執導、主演的《解放》,在他心中,是一部比較好的作品,因為可以花更多的時間長度,理解國共內戰及毛澤東的故事,但他試著在每部作品中,詮釋不同的毛澤東,「毛澤東是偉大領袖,我是普通老百姓,這是無法克服的。我只能認真研究當時人物在什麼環境下是什麼狀態,仔細地搜尋資料,用細節去靠攏人物。」唐國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