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負責東亞和太平洋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坎貝爾28日說,鑒於緬甸政府已表現出與美國接觸的興趣,美國打算與其展開直接對話,進而改善美緬關係。他也表示,由於緬甸和中國、東盟、印度的關係密切,希望該區域能配合美國促進緬甸改革。

不過坎貝爾強調,在緬甸確實對人權議題上作出改善前,美國不會因為與緬甸進行直接對話而立即放鬆對緬甸的各種制裁。

此次美緬談話的契機,來自於緬甸政府總理登盛在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中的發言。登盛要求西方國家停止對緬甸的經濟制裁,並且宣稱此政治手段為「不公正的行為」。

緬批制裁干涉內部事務

登盛說,來自西方國家的制裁,不僅阻礙了緬甸人民在經濟和社會領域的發展,而且構成了對緬甸內部事務的干涉。

緬甸一向以獨裁政權聲名狼藉。2007年9月緬甸爆發「番紅花革命」,數千名身穿紅袍的佛教僧侶參加示威遊行,反對軍政府統治,以及要求釋放翁山蘇姬等政治犯。事後軍方大舉搜捕仰光及其他地方帶頭示威的僧侶,逮捕近千人。

今年5月,一名美國男子游泳潛入翁山蘇姬被軟禁的湖畔住所,遭軍政府發現,對此軍政府指控翁山蘇姬違反軟禁令,而再度延長翁山蘇姬軟禁期18個月,造成國際一片譁然。

對於緬甸軍政府的漠視人權,美國採取經濟制裁的措施,其中包括嚴格控制對緬甸的出口;凍結緬甸官員在美國的資產;以及禁止美國公司或個人與受制裁的緬甸官員進行商業往來等等。

中國扮演居中斡旋角色

而中國在美緬關係上,無疑扮演了較為中庸的斡旋角色。

「番紅花革命」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姜瑜說:「中國一貫奉行不干涉他國內政的政策;作為緬甸的鄰國,我們希望看到緬甸局勢穩定,經濟發展。」不過,她並呼籲軍政府「妥善處理」局勢。

而甫在8月爆發的「果敢戰爭」,更彰顯了中國與緬甸的休戚相關。

當時,緬甸軍政府和果敢特區的同盟軍發生軍事衝突,造成至少30餘人傷亡。而由於果敢特區亦是緬甸境內的華人自治區,吸引了三萬多名華僑定居,因此軍事暴動也威脅到中國公民的人身安全。特區政府宣稱,「果敢戰爭」造成上百億人民幣的損失,並引爆難民潮,有將近數萬名的民眾流離失所。

專家表示,緬甸軍政府在外交政治及經濟發展上長期仰仗中國的支持,據非正式統計,在緬甸經商的中國人共超過三百萬,在當美國實行經濟制裁後,中緬之間的貿易關係,便成為緬甸存活的命脈之一。

值此同時,美國聯邦參議員韋布擔任歐巴馬的特使,於八月赴緬展開接觸,此次登盛在聯合國大會的發言以及坎貝爾的回應,暗示著近期的談判或許已有關鍵性的發展。

中、美、緬互動待觀察

不過,據《BBC》引述國際危機組織所發布的《中國的緬甸困境》報告指出,中國對緬甸局勢的影響力仍然有限,例如,中國對緬甸軍政府的支持,便使得緬甸人民相當反感。

《BBC》綜合專家報導指出,西方認知裡的中緬友好「言過其實」,緬甸的民族主義極強,變幻莫測的軍政府在關鍵政策上往往不顧與鄰國的戰略關係而自行其是。

鑒於緬甸明年將舉行20年來的首次大選,選舉結果能造成多大的改變?無論是西方國家或是中國都在密切觀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