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位在「太平洋火環帶」的薩摩亞群島及印尼蘇門達臘,九月卅日在相隔十八小時接連發生芮氏規模八.○與七.六的強烈地震。專家指出,在短時間內連續發生規模如此大的地震,相當罕見,但尚無法確認這兩個震央相距約七千六百公里的強震之間是否有關聯。

另一方面,據科學家長期追蹤研究發現,二○○四年的蘇門達臘大地震,對於遠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國加州聖安地列斯斷層,造成了逐步弱化的影響。聖安地列斯斷層位於太平洋板塊和北美板塊交界處,綿延約一千二百九十公里。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氣象學家米勒(Brandon Miller)指出,全球每年發生芮氏規模七.六以上強震的次數平均約為五至十次,而同屬太平洋火環帶的薩摩亞群島和印尼一天內先後發生大地震,實屬甚為罕見的巧合。

地殼是由錯綜複雜的岩石板塊構成,地殼板塊間滑動、擠壓造成的斷層錯動是發生地震的主要原因。米勒表示,可以合理地推測,某地發生大地震,可能帶給鄰近地點的岩層大於其承受強度的應力而觸發地震。

《自然》周刊新刊出的科研報告指出,過去廿多年來,地震研究人員利用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的高解析度井下站(high resolution seismic network),長期監測並記錄聖安地列斯斷層一再規律地重複發生的微地震,發現其發生周期與規模一直相去不遠,然而,二○○四年蘇門達臘發生大地震之後,聖安地列斯斷層發生微地震的頻率出現升高趨勢,而規模則降減。研究報告說,這顯示該斷層正趨於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