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國慶閱兵在激揚聲中落幕,留給世人無限聯想。表面上,閱兵是軍力的展現,背後卻是一個軍事轉型的縮影,中共在這漫長摸索歲月中所展現的洞察力和執行力,看在局外人眼中甚為感慨。
廿年前,中共境外兵力投射能力非常有限,台海制空權由台灣掌控,中共雖歷經百萬裁軍,組織人員仍然龐雜臃腫。一九九一年的波斯灣戰爭,如轟雷巨響,打醒睡夢中的解放軍,從此拉開一系列軍事變革的帷幕,首當其衝是修改軍事戰略方針。
據中央軍委原副主席張震回憶,一九九三年從提出任務到正式確定,「前後才兩個多月」,就把戰略方針從「應對一般條件下的局部戰爭」,改為「打贏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突出科技強軍,並於一九九七年裁軍五十萬,二○○三年又裁廿萬,令出即行,毫不遲疑。
二○○三年伊拉克戰爭爆發,中共在世界軍事變革的催促下,又把「打贏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明確為「建設信息化部隊、打贏信息化戰爭」,並於隔年大刀闊斧試點推動「一體化訓練」,逐次對全軍快反部隊進行系統整合,至今進入第五年。
當然,這是一個長期軍事轉型,中共希望在可期的未來做出成果,在「一體化聯合作戰」的基礎上,建構一支包括太空戰、電子對抗、網路、輿論、心理和法律戰在內的專業資訊化作戰力量,顯示這支部隊將打破原有軍兵種的固定模式,以混編組成,戰力超越「純軍事」手段,打擊重點更側重於敵人的認知領域和社會領域,力求一舉制敵。
毫無疑問,此一演變將使中共對台用兵的指導原則、力量組成和運用方式均有別以往。看完中共的閱兵,除了對其武器裝備有所認識,更需掌握中共快速反應部隊(核心戰力)的發展趨向。
火砲有形,心戰無影。中共已確認戰爭指導所追求的最佳目標,不再是單純的攻城掠地或大規模殲敵,而是把軍事和政治進行有效連結,以有限、可控、最低軍事手段配合強大政治攻勢,威懾、孤立、癱瘓、瓦解對手,動搖和摧毀其意志,以達既定的戰略目標。
閱兵所展示的就是一種心戰,只是歷年包裝手法不同,在兩岸未正式結束敵對狀態和中共未放棄對台用武之前,中共軍事轉型愈成功,對台海安全的威脅愈大,我方決不能掉以輕心。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