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公布最新一批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入選廿二項,少數民族及邊疆文化大有斬獲,台灣信徒眾多的媽祖信仰也登錄在列。繼二○○五年南韓用「江陵端午祭」為名登錄後,中國這次把端午節連同朝鮮族農樂舞,一併申登成功,頗有「必也正名乎」的味道。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前天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首府阿布達比,召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委員會,全球有七十六項入選《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國占了廿二項。
分別是:貴州侗族大歌、青海省《格薩爾》史詩、新疆《瑪納斯》史詩、蒙古族呼麥、朝鮮族農樂舞、藏戲、青海熱貢藝術、甘肅花兒、端午節、中國蠶桑絲織技藝、書法、篆刻、剪紙、雕版印刷、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南京雲錦、安徽宣紙、廣東粵劇、浙江龍泉青瓷、西安鼓樂、福建泉州南音、媽祖信俗。
福建申登成功有媽祖信仰、及福建泉州南音兩項,媽祖信仰是中國第一個信仰類世界級遺產,以崇奉和頌揚媽祖的立德、行善、大愛精神為核心;以媽祖宮廟為主要文化活動場所;以習俗和廟會等為表現形式的民俗文化。媽祖信仰從湄洲媽祖祖廟,傳播到世界廿多個國家及地區,在全球擁有媽祖宮廟五千多座、信眾兩億多人。
《格薩爾》、《瑪納斯》是中國少數民族三大史詩中的兩部,《格薩爾》是描寫藏族英雄格薩爾一生事蹟,流傳在藏族、蒙古族、土族、納西族等地區。
《瑪納斯》是新疆柯爾克孜族英雄史詩,在民間流傳近千年。
呼麥是蒙古族人創造的一種神奇的歌唱藝術,歌手純粹用自己的發聲器官,在同一時間裡唱出兩個聲部。
朝鮮族農樂舞的表演,是以打擊樂器鑼鼓為先導,領銜者為一打銅鑼者,舞蹈的開始、中間的變換及結尾,均由打鑼者指揮。
青海省熱貢藝術,源自元代駐紮屯墾在吳屯等四個寨子的漢族官兵。隆務寺不少大喇嘛、大活佛就是安多藏區著名的畫師和雕塑家。
南京雲錦有一千五百多年歷史的手工織造,元、明、清三代都是皇家專享的御用錦緞。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