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台大羅竹平教授〈台大將成為貴族大學?〉一文,令人感慨萬千。就大學選才來講,甄選的管道確實可以一改全以考試成績選才的盲點,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重視多元能力以及視野的培養。或許有人認為有錢不見得就能培養出具有多元能力、視野廣闊的孩子。然而跟家庭經濟弱勢的學生相比,這些經濟優勢家庭的子女,至少多有更多的機會去學習要花錢培養的能力。

如果大學的目的只是追求卓越,那麼少了來自弱勢家庭成績良好的孩子,多了來自優勢家庭多才多藝見多識廣的孩子,顯然是更有利的選擇。但是這樣的選才方式,會讓兩類群孩子各自停留在M型的兩端循環,而且隨著失業率越高越高,付不起學費的學生越來越多,弱勢的一端會越來越大,使M社會的發展更加惡化。近年來台灣的高等教育,不斷強調追求卓越,前進百大,對這種從優勢家庭選才的方式,有推波助瀾的作用。

然而追求卓越應該是高等教育最重要的目標嗎?社會日益M型化,已然不幸,更可悲的是而我們的高等教育政策不但沒有站在解決問題的一方,反而跑到加深問題的一方。我們的教育強調多元入學重視全人教育的優點,卻漠視這樣的教育政策的社會影響。如果連教育都選擇站在優勢家庭的一方,台灣真的會讓貧者無立錐之地,在社會底層循環,寧不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