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昨天慶祝建政六十年,展現三十年來經改取得的成就。不過大陸知名的經濟學者、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引用中共前領導人鄧小平的話指出,經改的成果要有政改才有保障。但是,政改幾度受挫,進展十分緩慢,反而成了腐化的根源。
鄧小平啟動政治體制改革
吳敬璉任職大陸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同時也是北大經濟學教授、全國政協常委,在大陸政經學界頗具名望。配合中共六十周年國慶,他在著名的《財經》雜誌,發表封面專文──中國經濟60年:改革不言止步,中國還要努力──總結大陸經改的經驗,強調政治改革的重要。
吳敬璉認為,鄧小平是想要推動政治改的,但是因為八九年那場政治風波(六四事件)等事件而沒能進行下去。他說,鄧小平在1986年要求啟動以「黨政分開」為重點的政治體制改革,使中國的政治體制適應於市場經濟的需要。
他說,正由於認識到政治改革的重要性,鄧小平在1986年重提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問題。鄧當時說:「不改革政治體制,就不能保障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經濟體制改革繼續前進,就會阻礙生產力發展,阻礙四個現代化的實現。」
「遺憾的是,這兩方面的改革都沒能進行下去。」吳敬璉說。
他指出,鄧小平逝世以後,新一代領導人在追悼會上再次提出政治改革問題。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口號,「十六大」又重申了這一主張,而且還提出建設民主政治和提升政治文明的問題。但是,十年來進展十分緩慢。
吳敬璉舉例說,《物權法》、《反壟斷法》等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律,大陸都用了13年的時間才得以出台。對於一個所謂「非人格化交換」占主要地位的現代市場經濟來說,「沒有合乎公認基本正義的法律和獨立公正的司法,合同的執行難以得到有效保障。」在這種情況下,經濟活動的參與人,為了保障自己財產的安全,就只有去「結交官府」。於是,就出現了尋租的「新動力」,成了腐敗的根源。
要堅持政改和繼續經改
「既然中國社會存在的種種不公是由市場化經濟改革沒有完全到位和政治改革嚴重滯後,權力不但頑固地不肯退出市場,反而強化對市場自由交換活動干預壓制等尋租活動基礎所造成的。根本解決之道就只能是堅持經濟改革和政治改革,鏟除權貴資本主義存在的經濟基礎,並使公共權力的行使受到法律的約束和民眾的監督。」吳敬璉建議,堅持政改和繼續經改,才能解決經改不徹底造成的問題。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