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百里者半九十。」大陸知名經濟學者吳敬璉指出,大陸經濟的改革過程遠未成功:產權改革依然任重道遠;許多要素價格如能源、利率、匯率等仍受政府管制;國企改革遇到能源、電信、金融等國有壟斷行業便難以推進;政府和國有部門仍然控制著國民經濟中大部分的資源。

「這些由於改革不徹底而造成的問題互相交織,是貪汙、腐敗、社會不公、經濟結構失衡、環境惡化等問題的根源。」吳敬璉說。

吳敬璉指出,儘管中國經濟60年來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如果在國民經濟這些舉足輕重的領域上的改革不徹底,矛盾不斷積累,改革開放的偉業將難免功虧一簣,中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將失去可靠的基礎。

他說,到了21世紀初期,全大陸中小型國有企業,包括基層政府所屬的鄉鎮企業已經全面改制,其中絕大部分成為個人獨資或公司制企業。但是,當國有經濟改革改到能源、電信、石油、金融等重要行業的國有壟斷企業時,改革步伐就明顯慢了下來。

「更為嚴重的問題在於,政府和國有經濟部門依然掌控著國民經濟的大部分資源,與市場經濟的生產方式不相適應,而且『國進民退』等逆潮流的事件時有發生。」吳敬璉憂心指出。

近年來,圍繞重要行業中,國有企業究竟應當「進」,還是應當「退」的爭論又起。吳敬璉說,「國有經濟是共產黨執政的經濟基礎,」這種論調在一部分人中間仍然很有市場。2004年爆發市場化改革的大方向是否正確的爭論以後,社會上又出現了被媒體稱為「再國有化」或「新國有化」現象。

吳說,這種「回潮」的趨勢主要有兩種表現形式:一是有些領域在已對民營企業進入發放「許可證」的情況下,又往後退縮,不讓民營企業繼續經營;二是一些國有獨資和國有絕對控股的公司對民營中小企業展開了收購兼併,使這類企業的壟斷地位進一步強化。

另一種讓吳敬璉感到憂心的是,假宏觀調控之名,進行行政干預。如主管部委聯合發文,採用審批等行政手段對鋼鐵、電解鋁、水泥等「過熱行業」的投資、生產活動進行嚴格控制。

「宏觀調控要以行政調控為主」成為正式的指導方針後,吳敬璉說,各級政府部門紛紛以「宏觀調控」的名義加強對微觀經濟的干預和控制。使行政力量配置資源的能力和手段大為強化,而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則遭到削弱。「權力易於導致腐敗,絕對的權力會絕對地腐敗。」他說,行政權力的擴張,導致尋租活動制度基礎擴大,使腐敗日益盛行。

此外,吳敬璉指出,有股思維以當前醫療、教育體制存在的弊端以及國有資產流失、貧富兩極分化乃至礦難頻發等問題,主張走回過去「對黨內外資產階級全面專政」的老路。對此,前年中共十七大明確宣示:「改革開放符合黨心民心,順應時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確的,成效和功績不容否定,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