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 萌芽期
粵語片為了迎合普羅大眾,推出不少廉價娛樂且粗製濫造電影;以劇曲片為例,很多電影只有一個簡陋布景,整套電影均在這布景前完成。
60年代 高產量
60年代是香港電影產量最高的年代,這時香港工商業開始蓬勃,粵語電影也從反映社會民生的寫實片,轉為新興中產階級背景的喜劇與愛情文藝片,林鳳、陳寶珠、蕭芳芳、謝賢等成為偶像。
70年代 功夫熱
李小龍搭配鄒文懷的「嘉禾電影公司」崛起,在70年代初叱吒一時。從首部作品《唐山大兄》(1971)到《精武門》及《猛龍過江》,讓李小龍進軍國際影壇,創造出香港電影事業的神話。然1973年李小龍驟然辭世,功夫片熱潮因此未能延續。
80年代 喜劇潮
80年代香港影壇百花齊放。新藝城將傳統粵語喜劇加上荷里活(好萊塢)式包裝,令人耳目一新。洪金寶、袁和平等以殭屍、茅山術為題材,加入喜劇元素的靈幻喜劇曾成為賣座保證。1986年吳宇森導演、周潤發主演的《英雄本色》成為票房冠軍後,引起爭拍同類影片的熱潮。
90年代 系列片
90年代初《黃飛鴻》等動作片、《笑傲江湖Ⅱ東方不敗》等武俠片和《跛豪》等人物傳記片興起,到中期《古惑仔》系列賣座。
21世紀 故事性
21世紀,大部份香港電影均有電影公司資助,加上2004年香港與大陸簽訂兩岸緊密經濟伙伴關係協定(CEPA)後受惠。《少林足球》、《長江七號》等票房一路飆高。《功夫》也為港片打入國際。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