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線上來看,過去每逢中國十一長假,許多大陸投資人就會將資金移往香港買賣港股,這段期間內港股總是漲多跌少。
自2000年起算,9月最後5個交易日加上10月最初5個交易日,港股平均出現9.3%的漲幅,而且成交量也有效放大。
例如港股有史以來最大的成交紀錄2098億港元,就是出現在2007年的10月,可見資金移轉帶來的價量齊揚效應非常明顯,因此香港恆生指數在長假期間大跌的風險並不高。
不過隨著資金環境的改變、A股市場的持續修正,以及長假過後中資股將有大量的限售股解禁等負面因素影響,10月港股並不太樂觀。
22000點成短期頂部
萬眾期待的中國冶金IPO首日竟然以大跌11.6%作收,不但讓接下來的各檔IPO瞬時產生嚴重賣壓,港股也再次陷入「大型IPO發行、指數必然下跌」的魔咒裏。加上全球寬鬆的貨幣環境已經漸漸改變,中資股長假過後更面臨巨大的資金排擠壓力,許多機構法人早已趁高出脫持股鎖住利潤,22000點已經形成港股短期頂部。
今年第3季港股大漲13.5%,國企股上漲8.3%,是亞洲表現最佳的市場,若將時間拉長,由今年3月起算,兩者的漲幅更分別高達63%與72%,漲幅更高過A股市場,不過高速上漲讓港股目前的本益比來到23倍以上,預估今年的本益比也高達17.4倍,遠高於過去5年平均值的14.3倍,顯示股市上漲明顯由資金帶動、遠遠脫離基本面。
資金開始獲利了結
港股的大漲主要是源自寬鬆的貨幣環境,主要由金融股與地產股組成,因此更能受惠低利率的環境,另一方面,香港本身沒有外匯管制,市場中又有50%的中資成分股,也讓想要參與中國經濟成長的外資,找到最便捷的投資平台。
不過全球主要央行在9月下旬宣布將削減注入銀行的資金,美國聯準會更表示,今後每周減少收購按揭抵押證券的規模,顯示各國政府已經開始回收資金,寬鬆的貨幣環境開始進入收緊過程,對於目前已經偏「貴」的港股而言,當然就有修正的必要。
目前股市過熱最明顯的反應區就在於IPO市場,過往IPO發行時,由於多採折價發行,加上基金建立持股以及承銷商的通路配售護盤效應,上市首日往往有一定的漲幅。當股市漲幅過大時,IPO定價也會跟著比較積極,折價空間少,獲利空間自然就小,若又是籌資額較高的巨型IPO,反而多會在上市當天出現獲利了結賣壓。
包括利郎、匹克、與華南城,都在上市第一天就跌破承銷價,這些IPO都是市場超額認購數十乃至數百倍的新股,上市第一天就跌破承銷價,顯示主要賣壓來自大股東與機構投資人,連風險較低的新股市場亦是如此,次級市場的投資氣氛更應審慎。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