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時報》日前指出,中國國營的石油公司「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正在和奈及利亞政府談判,希望獲得該國六十億桶石油開發權,該協議如果成功,將成為中國史上金額最高的海外石油交易之一。

中海油同時希望能獲得西方能源集團╴╴包括殼牌(Royal Dutch Shell)、雪佛龍(Chevron)和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尚未利用的開採權,拓展石油業務。

中國積極爭取

中方所提出的合約總值並不清楚,但部分細節透露出金額約達300億美元,而有鑒於奈及利亞的原油市場為兵家必爭之地,專家預測競標將拉抬最終價格到500億美元的天價。

不過,奈國石油助理部長阿尤莫格比亞對於合作案仍抱持審慎態度。

他表示:「中國要求我們儲備的60億桶石油,但我可以告訴你,我們不會給他們所要的全部60億桶。」

即使中國向奈國政府表達強烈的投資意願,甚至願意給付西方石油企業出價的數倍,專家預測,中國在奈及利亞的採油之路,仍將困難重重。

奈國局勢不穩成隱憂

例如,奈及利亞的國內情勢極為不穩,便對中國的石油投資埋下了一枚不確定炸彈。《華爾街日報》報導指出,該國的暴力活動令原油產量從2005年的260萬桶下降到170萬桶,而煉油廠的日漸減少則意味著該國所用的燃料實際上有85%來自進口。

日前,奈國武裝分子「奈及利亞三角洲解放運動組織」表示,反對中海油集團爭取獲得當地60億桶原油儲量,並把當地的新投資者比作「蝗蟲」。

《華爾街日報》提醒中國政府以及中海油內部,應該仔細評估:究竟從一個分裂的國家中「獲得」石油有什麼好處?況且,奈及利亞也受到OPEC的管制,在石油輸出量上,勢必有一定的限制。

實際上,近年中國在非洲投資能源的風潮已有退散之勢,早先,中國跟非洲國家簽署許多「項目換資源」的合作案,亦即中國在非洲國家協助發展基礎建設,並相對要求其供應天然資源,作為酬庸。

然而,這項模式越來越不受非洲國家的青睞,《華爾街日報》引述南非史坦布林大學中國研究中心在今年3月發表的報告,指出中國的建築公司多半堅持聘用自己的專業人士和工人,將當地雇員的數額控制到最低;並且,這群「中國移民」常被指控不尊重當地習俗、從當地人手裡搶工作。

8月份,在阿爾及利亞就爆發了當地民眾和華人的暴亂事件。

西方國家合力抵制

西方國家也對中國進軍非洲大陸的石油市場,表示抗議。

他們表示中國在能源產業上技術不足,唯利是圖,幫助某些軍政府大興土木的作法,只會加速當地政府腐敗、人權受害。

奈及利亞是世界第八大石油輸出國。無論是西方國家還是中國,都視非洲大陸為天然能源的主要市場,以2008年為例,殼牌原油產量就有11%來自奈及利亞,中海油若想進一步涉足奈國的石油領地,想必又將引發一場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