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趙恆毅為首的詐欺集團,利用自身十多年的珠寶加工經驗,以一兩黃金包覆四兩銀合金製作五兩假金塊,由於手工精細且合金質感、重量,亦與真金相去不遠,讓該集團得以「金包銀」方式順利向當鋪業者典當,初估全台至少有卅六家當鋪上當被騙,獲利逾四百萬元以上。

去年底陸續有銀樓業者向警方反映,指收購當鋪流當的金塊,發現竟是「金包銀」。台北縣警方據報後,向收購假金塊的當鋪業者訪查,鎖定趙恆毅(男,卅八歲)為首的詐欺集團。

警方調查,趙恆毅具有金銀珠寶加工十餘年的專業技術,將銀、銅等金屬熔解並製成合金,不僅比重及質感類似黃金,且他不惜下重本,以四比一方式,將一兩重的真金包覆在四兩的合金外,讓經驗老道的當鋪業者也難辨真偽。

警方發現,趙嫌在桃園縣蘆竹鄉一處隱匿的工廠製造假金塊,再由廖偉明及鄭裕安、許文成、呂嘉元、尤子宇、林銘泉等六人,持假金塊至北縣、桃園、嘉義、雲林、台南等地當鋪典當,以每兩市價的八成,約近三萬元價格變現。

警方經連日跟監埋伏,前晚兵分多路至桃園縣蘆竹鄉的假金工廠及雲林縣西螺鎮等地,拘提趙嫌等七人到案,當場查扣假金塊半成品內包銀塊共十九塊及鑄模機等犯罪工具。

警方初步清查典當紀錄,發現該集團自去年五月至今年九月底至少得手卅六次,但由於次數太多,趙嫌等人也供稱,無法一一供出曾經騙過的當鋪。

警方估計,成本四萬多元的五兩假金塊,每次可典當得款十多萬元,估計該集團獲利逾四百萬元。

趙嫌供稱,他從事金銀珠寶加工十餘年,因為遭友人倒債數千萬,為錢所逼,加上貪圖黃金典當豐厚利益誘因,才會利用專業技術製造「金包銀」假金塊詐財,警方正擴大偵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