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被視為是全世界第一個在金融危機中,率先走出經濟衰退的國家。但大陸未來的經濟發展如何仍是問號。近日許多大陸經濟學者表示,中國經濟將取決於「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成長方式的轉變」,解決產能過剩問題和加強服務業發展,將是讓大陸經濟平衡的重要方式之一。

大陸廣東省經濟貿易委員會主任楊建初說,「縱觀各國改善服務型中小企業發展環境的經驗,現代服務業已成為現代經濟發展的重要特徵,中小企業現代服務業環境的改善必將成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手段。」

入WTO讓出口發展迅速

回顧經濟發展歷史,1953年「一五」期間,大陸在前蘇聯幫助下,確定了重工業優先成長的方式。但由於發展失衡,出現了重工業過重、輕工業過輕、農業不行的結構失調問題;有學者認為,這些問題如今正在重現。

但2002年,當中國大陸加入WTO後,產能過剩問題突然消失,大陸宏觀經濟學會秘書長的王建表示,「在第三次全球化過程中,製造業開始向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轉移。」

由於轉移非常迅猛,大陸出口導向經濟發展迅速 ,大陸中銀國際控股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表示,「我們把別人全部打垮了,在全世界的案例中,從來沒有一個大國會是這樣發展,這也形成了獨特的『中國經濟成長模式』。」

不料,在「中國經濟成長模式」下,國際間收支越來越不平衡;2006年,大陸國務院開始公布「關於加快促進產能過剩產業結構調整的通知」,鋼鐵、電解鋁、煤炭、汽車等行業就被列入產能過剩產業。

曹遠征感嘆,「事後有人批評這些政策,但從歷史角度看,誰也沒想到有金融危機。」

產能過剩老問題重現

由於全球爆發金融危機,大陸推出大規模經濟刺激計畫,時至今日,卻使產能過剩問題再次重現。

據統計,2009年1至8月固定資產投資年漲幅33%,對經濟的貢獻率超過80%,其中房地產開發投資從1至7月的11.6%上升到1至8月的14.7%。

反映鋼鐵業投資的指標--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則從1至7月3.3%上升到1至8月的11%。從貸款流向來看,2009年上半年,只有7%流向房地產,但是今年7月分,此例竟上升至54%。

為解決此一問題,找到經濟成長的平衡點,8月大陸工業和信息化部(工信部)因此發布《2009年中國工業運行夏季報告》提出大陸產業過剩問題,近日大陸發改委也開始點名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矽、風電設備、電解鋁、造船、大豆壓榨等產業全都產能過剩。

推動服務業必走道路

曹遠征說,「這次的調整和80年代、90年代的調整不一樣,主要靠市場經濟體系、價格體制改革,促進結構優化和經濟進步。同時政府開始制訂更嚴格的標準,譬如制定環保標準、能耗標準等促使結構的轉變。」

其次,大陸在經濟結構調整上也出現出口導向無法維持的現象。如何調整產業結構,曹遠征表示,最重要的就是發展服務業,提高服務業產業間的比重。

楊建初回應,2007年世界高收入國家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過70%,中等收入國家這一個比重為59.%%,低收入國家47.5%,但大陸卻只有40.1%,與美、英、德、法等發達國家相差20到30個百分點。

楊建初表示,「發展現代服務業是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經之路,可以有效對外開放新形勢、整體躍升國力。」

未來如果大力促進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廣大的中小、企業就有一個優質發展的大環境,大陸的經濟,必將因此持續快速成長,達到讓全世界矚目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