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肇興苗寨的名氣愈來愈大,尤其是在歐洲的背包客之間,大多數人都知道貴州東南邊有一個非常優美而傳統的侗寨。由於肇興離廣西邊界不遠,來到肇興的遊客大多數是從廣西桂林,三江一路過來。
侗寨民居 傍水而建
肇興規模跟西江差不多,也是一千戶、五六千人左右的村寨,不過這也已經是全中國最大的侗寨。侗寨建築與苗寨不一樣,黔東南有句俗語說「苗人住山頭、侗人住水頭」,苗寨一般在山坡上依山而建,侗寨則大多數在水邊的平地上。侗寨有一個一定不會錯過的特徵;每一個侗寨都有像塔又像涼亭的「鼓樓」,單獨一個姓氏聚居的侗寨只有一座鼓樓,如果是多個姓氏聚居的侗寨,或是已經分房,則每個姓氏、每一房都有一座鼓樓。
華麗鼓樓 聚集村民的聖地
鼓樓是侗寨的宗族象徵,鼓樓是集會議事的地方。樓上懸掛一面以樺樹、牛皮製成的「樺鼓」,有大事要開會議事就擊鼓召集大家到鼓樓來開會;遇到緊急的事件,例如盜匪、火災,也登樓擊鼓示警、求救。一樓擊鼓,鄰寨響應,鼓聲寨寨傳遞,人們聞聲而來。鼓樓也是侗族百姓娛樂的地方,一般都有戲臺等附屬建築。逢年過節人們在這裏彈唱琵琶曲,跳蘆笙舞,演出侗戲、……。侗族建立村寨的時候一定要先挑選最好的位置先建鼓樓,民居再圍繞鼓樓放射狀分佈。
鼓樓的建築一般高度在二十公尺左右,大多數是六角或八角,也有些四角的。鼓樓的建築沒有一根釘子,全部用木榫銜接,樑枋、斗拱縱橫交錯,結構細密,更奇的是興建的時候完全沒有設計圖,全憑老師傅的經驗與一雙巧手。鼓樓下層像一座涼亭,四排十六根木柱支撐起一座寬約六至八公尺、正方形沒有圍牆的廳堂,樓底四周設有欄杆和坐椅,中間是一座大火塘(石頭堆砌用來生火的地方)。
鼓樓上半部則像一座密簷式寶塔,從七層到十五層不等(都是單數層)。瓦簷上彩繪或浮雕著青山綠水、花鳥魚蟲、飛禽走獸,以及大量的民間故事,琳琅滿目的裝飾圖案把鼓樓打扮得五彩繽紛、富麗堂皇。鼓樓的頂部是安放樺鼓的鼓亭,簷角高高翹起、斗拱層層疊疊,形態非常優美。今天的鼓樓雖然已經沒有傳訊示警的功能,但鼓樓仍然是侗寨中議事、休閒、節慶集會的重要場所。
風雨橋 侗族人迎賓之地
侗寨的另一種獨特建築是「花橋」(又稱為風雨橋、廊橋)。侗族人習慣在水邊居住,因此在侗寨裡外,經常能看到大大小小的橋樑。風雨橋是集橋、廊、亭為一體的獨特橋樑建築,是侗族建築藝術上的精華之一。
風雨橋下方是用大塊青石圍砌的橋墩,上下游砌成銳角,以減少河水的衝擊力。中部為懸臂托架以支梁支撐的橋面;上方是以樑柱聯成整體的亭廊,亭廊的柱子之間設有欄杆座椅,欄外挑出屋簷,既能保護橋面又形成整座橋的美感。侗寨風雨橋全部用杉木榫卯固定,完全不用一根鐵釘,但結構精密。風雨橋不僅便利行人,也是侗族人歌舞歡唱迎接賓客的場所。
侗族人跟橋特別密切,幾乎每個人都會認一座橋作為他的橋。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