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繡是指苗族民間傳承的傳統刺繡技藝。苗族喜愛刺繡就像喜愛唱歌一樣,刺繡幾乎是他們生命的一部分。
苗繡 記載悠悠歷史
傳說苗族刺繡的起源與民族的遷移有關,據說當時有一位苗族女首領,為了記住長途跋涉的路線以便將來能重新回到故鄉,於是想出了用彩線記事的辦法,渡過黃河就繡上一道黃線,渡過長江就繡一道藍線,翻山越嶺也繡上鋸齒狀的山脈圖案……,最後終於到達可以落腳的聚居地時,從衣領到褲腳已經全部繡滿,從此,苗家姑娘出嫁都要穿上一身親手刺繡的華麗盛裝,為的是緬懷故土,紀念英勇的前輩,同時也承繼前輩流傳下的這份精美手藝。
這雖然是個傳說,但是苗族的傳統刺繡確實是苗族記載歷史的另一種方式,傳統的圖案、顏色都有它的涵義,基本上反映了苗族大遷徙的這一段史實,看得懂的人自然能解讀出其中的涵義。
苗繡是日用品而不是工藝品;它不是專業人士的傑作,而是苗家女兒的心血結晶。苗族姑娘從小跟著媽媽學刺繡,從小的繡品一直到整套的衣服,最重要的就是出嫁時候的整套盛裝。五彩絲線凝聚母親傳授的刺繡技法,傳統圖案陳述著苗族的歷史文化。
仔細觀看苗繡盛裝,外觀看似對稱的整套服裝其實細部並不對稱,每個小繡片都獨立講述一個特定的傳說與文化內容,不同苗族支系的服飾刺繡截然不同,承載的歷史傳說與文化也不盡相同。苗繡花紋佈置嚴密,色彩對比強烈,且擁有獨特的針法技巧,帶有濃厚的民族特色。
苗族蠟染 古代印花技藝
「蠟染」,與絞纈(紮染)、夾纈(鏤空印花)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印花技藝。蠟染實際上是用蠟把花紋點繪在麻、絲、棉、毛、……等天然纖維紡織品上,然後放入靛藍染料中浸染,有蠟的地方染不上顏色,除去蠟之後就出現被蠟保護而形成的白色花紋。
製作蠟染,是將白布平鋪,用小鍋加溫溶解蜂蠟,再用蠟刀蘸蠟汁畫在布上。一般不打草稿,只憑構思繪畫,所繪花鳥蟲魚,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畫好之後放入染缸浸染,染好再撈出用清水煮沸,蠟溶化後就顯現出白色花紋。
苗族的蠟染擁有悠久的歷史,苗族地區的很多地方都有「蠟染歌」,代代傳唱敘述著蠟染起源的故事:有一位聰明美麗的姑娘,希望能在裙子上染出各種各樣的花卉圖案來。有一天,姑娘夢見百花仙子把帶她到百花園中,姑娘在花園中看得入了迷,連蜜蜂爬滿了她的衣裙也渾然不知。等她醒來,才知道剛才是作夢,可是低頭一看,蜜蜂真的在她的衣裙上留下了斑斑點點的蜜汁和蜂蠟。她只好把衣裙拿到染桶中重新染一次。染完之後,拿到沸水中去漂洗。當姑娘從沸水中取出衣裙的時候,深藍色的衣裙上被蜂蠟沾過的地方出現了美麗的白花!姑娘心頭一動,立即找來蜂蠟,加熱熬化後用樹枝在白布上畫出圖案,然後放到靛藍染液中去染色,最後用沸水熔掉蜂蠟,布面上就現出了各種各樣的白花。姑娘高興地唱起了山歌。人們聽到了姑娘的歌聲,紛紛來到她家聽她講百花園裏的夢境,學習她描花繪圖的技藝。從此,蠟染技術就在苗族以及附近的布依族、瑤族、……等民族之間流傳開來。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