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以《鹽田兒女》(聯經)感動無數讀者的小說家蔡素芬,沈潛10年之後,日前推出了最新長篇小說《燭光盛宴》(九歌)。蔡素芬身兼副刊主編和基金會執行長,又是兩個小孩的母親,「從30幾歲寫到40幾歲,正好是一個女人生命最重要的10年。」蔡素芬毫不抱怨工作與家庭占掉寫作時間,她帶著溫婉而堅毅的笑容說:「因為我總是把最難的留到最後。」一句話,道出這位中生代作家,對寫作的慎重與珍視。

蔡素芬在文壇屬「早慧」型,唸淡江中文系時即獲文學獎,得獎的短篇小說寫的是大陸探親的故事。許多外省老先生、老太太讀了之後寫信給蔡素芬,與她分享自己的流離往事。蔡素芬把這些故事,放在心裡10多年,直到步入中年,發覺自己可以捕捉這些人物的內在情感了,才開始下筆,跨越世代、時空、族群的《燭光盛宴》於是誕生。

蔡素芬作品都有個共同命題:在大時代的變動中,個人的命運怎麼回應?《鹽田兒女》傳神寫下台灣農業社會轉型至工商社會,一對青梅竹馬的生命刻痕。《燭光盛宴》則描寫一個外省老太太,顛沛流離來到台灣,與一個本省老太太建立起的數十年友誼的故事,並巧妙穿插「書寫者」的角色,堆疊出歷史縱深,交織出3個女子的命運經緯。

書中大部分場景都在眷村,蔡素芬將生活氣味、氛圍描繪得栩栩如生。沒有眷村生活經驗的她,說這都是做功課加上想像得來,寫作時也沒去思考「眷村文學」的脈絡,「拿到一個好的題材,我只會想,怎麼寫才對得起它。」而這次,在小說形式上,蔡素芬不再「從年輕寫到老」,而是雙線平行敘述,如宴席上菜方式,一道一道鋪展,細膩而繁複,「這種跳躍的形式,可以把某些過程留白,以文字去索引。」

《燭光盛宴》2000年開始動筆,蔡素芬在這一年接下副刊編輯工作,小女兒也在同年出生。蔡素芬只能抓時間的縫隙來寫作,「寫作是要跟人的腦力與潛力挑戰,需要的是純淨的心靈,並不是有一大段空暇時間,就能寫出來。」而這時,已寫出幾部重要作品的蔡素芬也意識到,寫作對她而言是一件很虔敬的事,她笑說:「寫《燭光盛宴》時,我要求自己身心狀況都很良好時才下筆,幾乎可以說是齋戒沐浴了。」

身為副刊編輯,蔡素芬坐在第一線,觀察到寫作現況,但她把編輯與寫作者的身分切割得很清楚,「編輯的工作必須服務作者,而寫作者是個冷靜的個體。」至於編輯的身分對寫作是加分或減分,蔡素芬坦言:「每天看稿過程中,也許可以奠深寫作功力,但閱讀是無所不在的,不當編輯,也可以當個普通讀者啊!」蔡素芬目前最喜歡的作家是帕慕克,「因為他在作品裡展現了對寫作的真誠。」

29歲出版《鹽田兒女》時,因為情感豐沛,文字老練,大家都以為作者是個歐巴桑;很多讀者、作家見到蔡素芬曼妙時髦的真面目時,也驚訝怎麼一點都不「鄉土」。她笑說,「好像第一本寫鄉土,人就永遠鄉土了。」而今,真正步入中年,蔡素芬打趣說:「變老對寫作者的唯一幫助,就是人生的體會。」她把寫作當作人生選項,「唯有書寫,才是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