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亞太傳統藝術節將自十月三日起至十一日在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登場。參與活動的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緬甸五國,將各自以最具代表性的樂舞、戲劇、工藝品等形式,表現出獨有的傳統藝術文化。
擁有萬年歷史、來自於越南,過去從未來台表演過的十二音階石片琴(Dan Da),這次將由越南金竹樂團(Tre Viet Band)首度搬運來台。根據研究,這種石片琴約於一萬年前被發明,在法國殖民越南時考古出土,重量雖達五十公斤,但音色卻是清脆悅耳。
越南金竹樂團是由擅長吹拉彈唱的演奏家Dinh Ha Linh及四位樂手所組成,這回除了將演奏罕見的石片琴,另帶來演奏形式特殊的手拍式竹管琴(K’longput)。演奏者需用手掌拱起成杯狀拍掌、在不碰觸樂器本體著狀況下將空氣送進管子內。從頭到尾,樂手的手雖然不碰觸樂器,卻能發出高高低低的趣味聲響。據說,樂手每回練習時都要在旁邊放一桶冷水,因為每練完一次,就要趕緊把紅腫的手掌進其中以避免疼痛發腫。
此外,還有越南最具代表性的單弦琴(Dan bau)、造型有如三角風帆的高音竹琴(T’rung)等樂器演奏,都是觀眾可以注意的特殊樂器。
首度參與亞太藝術節的柬埔寨,在政治因素的影響下,過去有多數的傳統文化資產與藝術家曾慘遭波布政權(Pol Pot)領導的紅色高棉軍隊所毀壞、壓迫。直至近年,在他們政府與民間組織的努力下,相關傳統文化才一一重建。像是柬埔寨宮廷舞蹈及皮影戲,就分別於二○○三年及二○○五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無形文化遺產」名單,成為
柬埔
寨復甦傳
統藝術的一大里程碑。
應邀來台的柬埔寨金色年代藝術協會(Sovanna Phum Art Association),就將帶來大皮影影偶演出的「羅摩衍那」史詩以及宮廷舞蹈。其中,那以牛皮製成的皮影影偶,每尊都超過半個成年人的身高,需由真人以高舉的方式操作舞動,面積雖大,但上頭的紋飾卻精細繁複,巧奪天工。而柬埔寨的宮廷舞蹈則是以緩慢、優雅的姿態,搭配手指、手腕和腰背的完美弧形及玲瓏曲線聞名。
同樣是首度抵台演出的寮國薩瑪藝術團(Samarm and his Folk Art Ensemble of Laos),則是由活躍於寮國民間、被封為寮國國寶的吟遊詩人Samarm領軍,以男女間的機智妙答或鬥智唱答方式,演唱出寮國傳統民間歌樂,同時配上寮笙伴奏與當地的民族舞蹈,內容則含括了青年男女離鄉背井的忠貞愛情、佛教經典的教化、批評社會的省思等。
此外,在緬甸最具盛名的曼德勒懸絲傀儡劇團(Mandalay Marionettes Theater),這次將帶來人、偶同台的偶戲演出,搭配獨特又狂野的緬甸桑灣(Saing Waing)音樂合奏與婉約優雅的鳳首箜篌獨奏。
至於大家都不陌生的泰國,則由曼谷皇家大學傳統樂舞團(Srinakharinwirot University)演出泰國傳統宮廷面具舞「倥」舞以及泰北少數民族舞蹈。
「倥」舞是一種由舞者、伴奏和旁述者高度合作的表演形式,融合舞蹈、音樂、詩歌、武術於一體,每個手勢、舞步皆有特定意涵與代表情感,是最能表現泰國表演藝術精華的演出方式。故事內容多以善惡對抗為原始命題,背景則取材自史詩「羅摩衍那」的重要章節。
藝術節期間,在傳藝中心內的戲劇館一樓,另安排了上述演出節目所使用的樂器、道具等工藝示範介紹,包括了寮笙製作、寮國紙燈籠製作,以及柬埔寨的皮影雕刻、緬甸鼓製作。相關節目與工藝示範的資訊,可上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網站查詢www.ncfta.gov.tw。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