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著風雨未來,一早到市場買菜,拿起來看看又放回去,平均價格從原本一斤二○‧一五元漲到三○‧二五元,漲幅高達三○%,像大白菜的產地價從一斤十元漲到二十二元,零售價也從原本的一斤十八元漲到二十八元,中秋節的烤肉、生玉米一隻賣到四十元。要怎樣才不會被漲價的「颱風尾」掃到呢?
首先,颱風季節來臨前先準備「存糧」:通常颱風季節在夏季六月以後,在六月初時就可以先多買斤根莖類預先冷凍,到颱風漲價的那幾天再拿出來補充蔬果。例如地瓜解凍後的口感仍舊不變,很適合冷凍起來作存糧。平常低價時買進蔥切碎冷凍(不可有水分),也依舊很有味道。另外,削皮後會變黑的馬鈴薯需浸鹽水以防變黑。或是可以冷藏較久的高麗菜、洋蔥、根莖類瓜果等也不錯。柑橘類約可冷藏兩個星期左右,也是耐久放的蔬果,不跟風買漲價蔬果。電視新聞常常在颱風天播報因風災而受影響的蔬果有多貴,其實新聞通常都會挑漲得比較明顯的東西來報導,所以不必因此造成恐慌。
有些消費者因恐懼颱風天買不到蔬菜而預先搶購,甚至買得比平常更多,反而變成「颱風天吃掉更多蔬菜」狀況,這就難怪蔬果每到颱風天都漲翻了。有時批發商常在颱風天趁機出清賣相較差的蔬菜,搶購反而不好。現在越來越多人知道要去大賣場買平時價的冷藏菜,一些有機蔬菜、有些產地直送供貨也很平穩。既然新聞多半挑漲得比較明顯的報導,表示還是有不少蔬菜沒嚴重漲價,如在室內栽培的豆芽、豆類及蔬菜、冷凍蔬菜(玉米、紅蘿蔔、青豆等)、玉米罐頭、泡菜、乾燥蔬菜、乾海帶……甚至水餃裡也有蔬菜,很多口味都可應急,反正也不是天天吃,每次颱風天來就換著吃,對生活品質也不會有什麼影響,何必一定要在颱風天吃葉菜?
颱風天時,少吃一道菜、多喝一碗綠豆湯,也不會減少什麼生活品質或纖維質。山不轉路轉,不和大自然硬碰硬,也是祖先流傳下來的生活智慧。有些人很強調生活品質,不過在非常時期,也不必為了維持不變的生活方式而付出太多代價。現在很多都市人已經開始身體力行在陽台種菜了,而對身居斗室的上班族而言,不一定要自己種菜,平常孵孵豆芽、種種蔥也是不難,自己做泡菜:高麗菜適合颱風季節來臨前先做好一些冷藏起來,颱風天來了就可以不用被海削囉!
再者,政府應主動促進國內農產品流通及農場品交易制度的完善與公平,建立監督農產品公平交易秩序機制,以維護農民與消費者權益。離台灣最近的中國沿海各省有許多農產品種植,今日兩岸已大三通,每日有那麼多班機、貨船、物資郵件直飛,如果政府因政治因素考量,不允許將大陸農產品銷售到台灣,至少在每次颱風、乾旱缺水、地震、天災前後,政府有權即時專責專案從對岸緊急預購會讓人民消費大眾產生恐慌之農產品,抑制物價哄抬,保持民生消費用品物價平穩,這是百姓向政府要求的最基本權利與保障。
(作者為台灣農產品流通經紀人協會祕書長)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