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歐美已從金融海嘯中慢慢脫身,但大陸產業界研判,歐美不會再像以前那樣大肆消費「中國製造」,中國經濟成長的重要引擎「出口」,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轉折。大陸商務部專家表示,大陸的出口戰略思路正在面臨重大調整,即從刺激供應轉向創造需求。

據《經濟觀察報》報導,1980年代的江蘇吳江市盛澤古鎮,當地絲綢交易市場熱鬧繁榮。「20多年前,我們這裡出口還以絲綢為主,但隨著出口的東西越來越多,我們也開始嘗試著做化纖類的布,比如西裝襯裡。」當地開紡織廠的馬老闆說。

金融海嘯沖垮紡織業

那時候,西裝襯裡台灣做的最多,設備也最好;但也就是過了10年,盛澤就追趕了上去。「大約10年前,我們的設備和技術就已經超過了台灣。」

如今,全世界90%的西服襯布都產自於這個不大的古鎮,「這裡的富庶你簡直難以想像,我們這裡滿街跑的都是好車。」馬老闆說。然而,2008年,盛澤織廠面臨困境。

先是原材料價格上漲、勞動力成本升高、然後又是人民幣升值…那段時間,所有的壞消息接踵而來。之後,大洋彼岸噩耗傳來,最後,金融危機成了壓垮紡織品出口的「最後一根稻草」。「我們遭受的衝擊太大了,很多門店都關了。」馬老闆說。

未來出口並不樂觀

更令大陸出口業擔憂的是美歐倡導的「綠色新政」。

報導說,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美歐擬徵收「碳關稅」,按IMF每噸二氧化碳當量38.22美元計算,2008年中國出口美國的鋼材、電解鋁、水泥相當於分別徵收7.5%、22.1%和61.6%的額外進口關稅。如果大陸不做相應調整,將對大陸商品構成新的貿易壁壘,未來幾十年它將會削弱中國國際競爭力。大陸與新興國家的競爭也會更加激烈。

《經濟觀察報》報導說,研究表明,在傳統的製造業領域,與亞洲新興國家相比,大陸的勞動力人口紅利期將比越南、印度提前10至25年結束,近4年來製造業工資水準成長的幅度遠高於亞洲其他國家的水準。

改革開放的前30年,從以初級產品為主轉向以勞動、資本和技術密集型製成品為主,大陸出口完成了漂亮變身,但未來並不樂觀。

轉型戰略首攻新興市場

在大陸商務部政策研究室主任柴海濤看來,未來一段時間,外需市場的打開主要應做四個方面的努力。

首先是新興市場戰略。大陸在新興市場如中東、東歐、非洲、拉美的市場占有率僅為9.2%、3.7%、10.4%、6.9%,成長潛力很大。其次是區域經濟合作越來越成為世界貿易的強大動力。在金融危機的大氣候下,不少國家將自由貿易區視作擺脫危機的政策工具。自貿協定可以降低企業進出口成本,增強出口競爭力。

第三個戰略是沿邊開放戰略。大陸周邊國家多為資源富集的國家,與大陸的互補性強,利益共同點多。最後是海外拓展戰略。「通過各種形式『走出去』,不僅是為了獲取資源,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地拓展國際市場。」柴海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