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本提升、人民幣匯率升值以及國際金融海嘯衝擊下,大陸出口產業亟待調整轉型以求生路。大陸台商面對相同處境,也必須應變。若干台商以台灣經驗做借鑑,採取外包方式以降低成本。還有台商提前應對綠色經濟,採取「工轉農」策略另闢蹊徑。

傳統製造業是台商前往大陸投資的主要領域,但此一領域也是目前大陸最需要轉型升級的產業。面對生產成本節節攀升,廣州一位從事紡織業的劉姓台商早就將「負擔」分散出去。

這位劉姓台商採取過去他在台灣的經驗。由於新建生產線必須投入大量資金,他鼓勵老員工返鄉設廠,給他們提供原材料,做好服裝等半成品後再供應給他們組裝出口,廣西和湖南有兩家工廠固定給他供貨。珠三角和廣西、湖南越來越發達的高速公路網給他這種方式提供了可能,半天不到他就可以給協力廠提供原材料,並且從協力廠拿回半成品組裝。

江蘇金壇市堯塘鎮則出現一批「工轉農」的台商,台商在當地的農業經營漸成氣候。堯塘鎮黨委書記馮鎖強說,當地要建台商投資產業園。目前,當地已經聚集了2000多位花木經紀人。

當地一位林姓台商說,「我們採用契約式訂單收購花農60%的產品,減少了他們的後顧之憂。」他說,當地政府已經對高汙染的製造業進行限制,而台灣農業技術發達,大陸有好幾億農民,所以投資應該很有前景。

東莞方面,去年就由兩岸的生產力促進中心,計畫聯手籌建東莞生產力學院促進台商轉型。東莞方面還規畫以50億元人民幣「科技東莞」基金為基礎,另外拿出10億元人民幣轉型基金,幫助包括台商、港商在內的企業就地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