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三峽大壩開始175米水位試驗性蓄水,國際水利界對它發出由衷的讚美。19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國水電可持續發展高層論壇上,大陸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能源局局長張國寶轉述江西方面人士的話說,「鄱陽湖蓄水不到兩億立方米。」
江西方面給出的原因是,由於三峽大壩的攔截,長江水位低於鄱陽湖水位,湖水大量外泄,如果不採取措施,中國最大的淡水湖可能就此成為歷史的記憶。
作為中國能源政策的重要決策人,張國寶坦承,這類問題對他「非常困擾」。
當天,國家水電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掛牌成立。作為國家能源局的智囊機構,該中心依託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匯集了汪恕誠、潘家錚、陸佑楣等一批頂尖的水電專家。
張國寶要求中心就此類爭論進行調研,給出科學說法,「如果江西方面所言屬實,必須馬上想辦法解決;如果不實,也要拿資料進行反駁。」
鄱陽湖水位之爭
鄱陽湖水位下降到底跟三峽大壩有沒關係?中國三峽總公司人士拿出了些資料;江西方面的指責似乎也有據可查。
2008年1月,鄱陽湖都昌水文站出現8.15米水位,創下歷史最低紀錄。與此水位相對應的鄱陽湖湖面僅54平方公里,湖盆蓄水量1.53億立方米,是1998年汛期歷史最高水位22.42米時湖面面積的七十三分之一,對應蓄水量的二百一十五分之一。
鄱陽湖水文局專家指出,鄱陽湖水位極度偏低,鄱陽湖流域降水和長江上游來水偏少是主因,也有三峽水庫2007年9-10月蓄水的人為因素。
正當壯年的鄱陽湖形成於1600年前。專家稱,蓄水不足2億立方米的極度偏枯現象仍屬於湖泊水文的正常變化,只是變化幅度較過去更大而已,與湖泊的生命過程基本無關,雖然不會導致鄱陽湖消亡,但已危及湖區生態、農田灌溉和城市供水。
「三峽總庫容393億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221.5億立方米,長江每年經過三峽的水量是4500億立方米,基本上沒有留在水庫。」中國工程院院士、三峽總公司原總經理陸佑楣稱,江西方面的指責是沒有道理的,鄱陽湖水位消漲不能簡單地歸因於三峽工程。
中國三峽總公司副總經理林初學則進一步解釋稱,根據三峽大壩的調度計劃,汛期上游來水來多少放多少,不會影響壩下水位的變化;枯水期三峽給下游補水,長江水位肯定要高於以前。
「道理其實很清楚,拿出長江多年水位一看就知道了。」中國三峽總公司副總經理林初學據此反駁江西方面的指責缺乏科學依據,「爭議背後涉及利益問題」。
陸佑楣也認為這種指責實際上是利益驅動。「江西想在湖口修工程(鄱陽湖水利樞紐),把湖水留住。」他說。
三峽工程獲利超過預期
9月14日,國務院批准三峽175米試驗性蓄水,標誌三峽工程如期完成建設任務,各項指標全面達到設計要求。至此,工程累計完成投資1849億元(人民幣,下同),其中樞紐工程798億,輸變電工程358億,移民693億,全部控制在預算範圍內。
「去年,三峽總公司獲利在100億元以上,經濟效益比原來預想的要好。」林初學說,這主要得益於工程投資有節省,以及機組提前發電,使得經濟回報與原來分析相比要好得多。
最慢2017年收回投資
三峽26台機組去年共發電803億度,電價以每度電0.25元計,發電收益高達200億元。有人據此推算,最遲到2017年,三峽工程即可收回全部投資。
2009年,三峽計畫發電847億度。由於長江今年來水較少,截至9月15日試驗性蓄水第一天,三峽發電607億度,完成全年發電任務可能有困難。但林初學仍比較樂觀,「長江還在汛期,今後水情有什麼變化,能發多少電,現在還不好預測」。
隨著三峽工程建設任務基本完成,後續工作有序展開,三峽總公司作為一家擁有2000億資產的中央企業,也步入「後三峽」時代。
在繼續關注三峽科學調度、地質災害治理、移民安置和庫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他們開始將重點轉向長江上游幹支流的水電開發,組織建設溪洛渡、向家壩、烏東德、白鶴灘四個巨型的電站,裝機容量3850萬千瓦,相當於再建兩個三峽。
「公司發展戰略集中在清潔能源領域。」林初學說,除了水電,他們已經在江浙沿海和內蒙完成了風電布局,為下一步開發海上風能做準備。
水能資源僅開發三分之一
近十年來,中國水電裝機每年新增1000萬千瓦,現在總裝機1.8億千瓦,穩居世界第一。中國技術上可以開發的水能資源高達5.8億千瓦,現在僅開發了三分之一,與歐美發達國家80%-90%的開發率相比,仍有很大空間。
2008年發布的《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畫》明確了水電開發目標:2010年水電裝機1.9億千瓦,2020年達到3億千瓦。
陸佑楣相信,中國大地上具有經濟開發價值的4億千瓦水電資源,到2050年應能開發完畢。據專家測算,屆時,中國電力總裝機規模約18億千瓦,其中火電6億千瓦,水電與風電各4億千瓦,核電1.5億千瓦,太陽能和其他裝機0.5億千瓦。
作為唯一可以大規模開發的可再生能源,水電在中國未來能源結構中,將繼續鞏固其僅次於火電的老二位置。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