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為中共建國60周年國慶,各家媒體紛紛以「國慶」為專題,回顧60年來在各個領域所發生的重大事件。《財經》雜誌以 「中國經濟60年」為專題,詳述中國經濟發展所歷經的過程,同時《南風窗》則以「中國人本60年」,從不同的角度關懷60年來有關中國群眾的各式問題。此外,《三聯生活周刊》的「百年中國:從屈辱到崛起的25個文本」、新周刊的「青春:從新中國到新新中國六代人的青春影像」與《南都周刊》的「60年私人生活史」都值得一讀。

對中國、對世界來說,中國的經濟發展不僅僅宣示一個強權國家的到來,更彰顯出中國在其建國的歷史中所建立的「中國模式」。《財經》在新中國邁入60年的此刻,以「中國經濟60年」為專題,詳細介紹中國經濟發展中所遭遇的不同命題與挑戰。

中國重要經濟學家吳敬璉也在此期雜誌中講述中國經濟發展的歷程。從社會主義的共有財產制度,以至1978年三中全會拍板定案,中國從社會主義一腳踏入了資本自由市場。

《財經》以1978年為分界點,說明在此之前中國以社會主義為主的經濟發展。1978年之前的中國,並不允許私有經濟的存在,那時的中國如同一個大企業,經濟策略唯有透過計畫指令才得以推動,這是一個無比龐雜的體系,其計畫異常複雜且缺乏調整的彈性。整個國民經濟看似有序,最終卻難免陷入低效甚至僵化的境地。此後由於嚴禁分權決策下微觀主體的必要嘗試,計畫經濟體制每一次政策的調整,都意味著少數精英帶領整個社會都經歷一次震盪,其間缺乏應有的緩衝和彈性。

除此之外,《財經》也介紹了1979年至1993年期間,以「摸著石頭過河」的發展策略,此刻中國上下傾其全力發展經濟,以增量為其主要目的,並同時採用了「雙軌制」。進入1994年後的中國,同樣不停順應情勢調整發展策略。然而,《財經》指出中國改革如果不徹底,則其在推進至某個特定的階段,往往會形成新的既得利益集團,成為妨礙改革進一步推進的重要阻力。而由於改革不徹底而產生的種種弊端,包括腐敗、尋租、社會不公等,又必須通過繼續進一步深化改革才能去除。因此,中國經濟在取得傲人成就的同時,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