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將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能不能達成一項全球性的減排協定?如果你這樣發問,恐怕最樂觀的預測者也不敢給你一個確定的答覆。
不過沒關係,至少在眼下顯而意見的是,反思舊工業化道路、減少碳排放已不僅僅是一個政治正確的口號,而是成為了新老工業國競爭的一塊高地--僅就低碳經濟這塊蛋糕來說,據說就價值超過2萬億美元。
中國,已經被推到了抵抗全球氣候變化的前鋒位置。對於一個正在實現工業化的發展中大國來說,這意味著巨大的挑戰。不過,看上去中國政府更願意把這看作是一次趕超的機遇。
中國向聯國承諾減少碳排放
上個月末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上,中國最高領導人已經承諾顯著減少碳排放。中國早就在尋找一條不那麼依賴化石能源、避免破壞環境的發展道路。這被視為中國發展觀的變革,新道路被稱為「科學發展觀」,成為中國未來數十年發展的指導方針。
──中國官方智囊的一份報告說,到2050年中國的糧食產量,將因為氣候惡化而減少14%至20%。中國過去30年重發展輕環保的行為已經累積成為惡果,環境危機頻頻爆發。未來十年,中國更將迎來環境危機爆發的高峰期。
中國在制定「十一五」規畫時,提出了節能減排的硬性目標。國家環境保護部總量司的官員說,兩項減排指標有望提前完成。考慮到中國每年接近兩位數的經濟增長速度,這個結果多少有些讓人喜出望外。
而正在制定中的「十二五」經濟發展規劃,將進一步提高減排量,並把減排汙染物從原來的兩項指標擴展到多項。
大陸國家發改委正在制定更為長遠的2020年節能減排目標。2007年中國曾經發佈《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規畫了截止到2010年的節能減排目標。新的文件將勾勒出下一個10年的中國減排路線圖。
另一份《關於低碳經濟發展的指導意見》的文件,也在緊鑼密鼓地制定當中。中國官方計畫選擇一些地區作為推進低碳經濟的試點,以便結合中國實際,找到一條能夠平衡好發展與減排的道路。
綠經濟產值達5340億美元
香港匯豐銀行(HSBC)的一項研究顯示,2008年,全球氣候變化行業中的上市企業(包括可再生能源發電、核能、能源管理、水處理和垃圾處理企業)的營業總額達到了5340億美元,超過了5300億美元的航太與國防業的營業總額。
2005年發布的《斯特恩報告》(Stern Report)曾預測,到2050年時低碳商品和服務行業的年收入將達5000億美元。現在看來,這似乎是低估了這個大蛋糕的價值。
日前在北京舉辦的「中國2050能源發展路線圖研討會」上,與會者一致認為,能源科技的創新,對中國走上低碳經濟至關重要。
低碳經濟是戰略性新興產業
中國國務院已決定把低碳經濟作為下一階段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這意味著一直備受爭議的碳捕捉及儲存利用技術、低碳型工業、低碳型建築和交通體系,都將成為重點發展行業。
如果按照科學家的建議,把二氧化碳排放量限制在使全球升溫幅度不超過2攝氏度的水平以內,就意味著必須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建造核電站、風電場和太陽能板,這個市場幾乎不可限量。
歐巴馬政府上台伊始,新能源政策就成為其高調出手的一張王牌。與歐巴馬新能源戰略幾乎同步,由德國、西班牙和丹麥發起的國際新能源組織(IRENA),在德國波昂成立,其宗旨是在全世界擴大新能源的使用。
在亞洲,日本則提出積極開發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合理利用核能資源。
在新能源領域,中國還只是一個追趕者。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時殷弘說,中國應該儘快行動。能不能較快結束目前這種很不健康、很不平衡的發展方式,我們未來的國運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一點。
一方面,中國面臨的環境壓力不斷增大,另一方面,中國能源結構不合理,對國外石油資源的依賴日益加深,這都需要中國把新能源發展放在國家戰略的高度加以重視。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G20峰會上莊嚴承諾,中國將不斷提高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的比重;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也召開數次新興戰略性產業發展座談會,就發展新能源、節能環保、電動汽車、新材料等問題徵求意見。
具體政策上,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近日向外界宣佈,中國政府目前正在制定新能源發展規劃,計劃投資超過3萬億元人民幣,支援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以及傳統能源技術變革所形成的新能源的發展。
伴隨著新能源這個新興產業在中國的崛起,與之相關的政策調整、消費市場的拓展、價格形成機制的不完善等,都將成為中國低碳經濟發展道路上需要跨過的障礙。
新能源政策挑戰經濟成長
在宏觀政策導向已經明朗的同時,應抓緊制定相關配套措施,諸如有利於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的法規政策,符合地方特點的可再生能源發展規畫,可再生能源的資源評價和利用規畫等等。
同時,還可以考慮設立可再生能源開發基金、建立可再生能源價格補償機制,建立可再生能源產業化建設的保障體系等。
此次能源關鍵技術一旦獲得突破,很可能形成新的產業革命。中國未來能否在世界舞台上崛起,新能源既為中國提供了一次挑戰,更提供了一次機遇。
(摘自《經濟觀察報》)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