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普森的寫作手法與行事風格總被傳統視為荒誕不經,一九七○年代開始不斷出現抨擊湯普森的聲浪;波士頓環球報雜誌更以「岡佐新聞」(Gonzo)稱呼湯普森的文章。「岡佐」是南波士頓的俚語,意指喝了一個晚上酒的男人,嘲弄湯普森私生活上的酗酒糜爛,也指責他在新聞報導上的主觀及不可信。
但湯普森卻有他的想法,他認為在專業新聞中,「絕對真實不但罕見,而且危險」。他表示,「如果新聞記者不主觀,是不可能了解尼克森和飛車黨那樣的人。」
在紀錄片《杭特湯普森的叛逆速記》中,導演大量引用湯普森生前的錄影片段,可以見到他帥氣形象。不過關於他的不良行為也無所遁形。他的兩任老婆在片中陳述他的是與非,幾乎要把這位傳奇人物剝光光,而昔日同儕及受訪者,也輪番陳述湯普森的熱情與叛逆。
湯普森當年被傳統新聞人嗤之以鼻,卻被後代的學者譽為「新新聞學代表人物」,寫的是「存在主義式的新聞」,評價兩極。
作家、前中國時報社長王健壯形容湯普森寫的新聞「離真實最遠,卻離真相最近」。他認為湯普森是用文學的手法寫新聞,試圖進入受訪者的「心裡」,報導受訪者的心路歷程,而就某方面來說,寫的也都是湯普森自己的內心世界。而這種在新聞中要求文學元素的新聞寫作方式,正是「新新聞學」的一大特色。
王健壯表示,湯普森本來要搞的是文學,從來不鳥傳統新聞那一套,卻反而意外觸及真相,寫出民眾所不了解的尼克森、麥高文及飛車黨,連當事人都被嚇一跳,也讓主流媒體大吃一驚。
他認為,湯普森建立了屬於他自己的特殊文體,也為新聞寫作帶來全新風貌。但這種文學特色濃厚的新聞存在太多問題,僅管曾在七○年代引爆風潮卻無法長久。湯普森曾在八○年代以後試圖用同樣的方式處理新聞,可惜媒體及群眾都不買帳,湯普森自己都無法複製自己。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