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邊的垃圾竟然是越撿越多,放眼望去,海岸線到處堆滿保麗龍,有時真覺得沒救了。」做著撿拾海灘廢棄物的傻事,台南社區大學自然環境學程經理人晃瑞光,四年來靠著撿拾海灘垃圾,一步一腳印,用行動喚醒全民重視土地健康。

四年前,花蓮黑潮海洋基金會執行長張泰迪找上晃瑞光,加入海灘廢棄物監測行列,讓他一頭栽入撿垃圾的世界。

晃瑞光用行動 呼籲重視環保

今年撿海廢邁入第四年,晃瑞光沉痛交出洋洋灑灑垃圾清單,讓人訝異的是,海洋宛如大型垃圾場,裡頭有塑膠袋、保麗龍杯、醫療用品等千奇百怪垃圾,數量最多的是漁業用保麗龍,其次是飲料容器,再來是塑膠袋、鞋子、安全帽等物。

他鑑於養殖牡蠣漁業用保麗龍高居海廢第一名,凸顯漁業用保麗龍回收不到五成,致每年約廿萬噸保麗龍飄到世界各地,督促政府須嚴格執行淺海牡蠣養殖管理自治條例。另外,他也針對飲料保麗龍杯氾濫,頻繁舉辦公聽會,去年六月,一度讓台南市政府宣誓禁用保麗龍杯,惟此舉引發業者恐慌,議員質疑無法源依據,政策暫緩。

感嘆土地健康 遭受嚴重汙染

晃瑞光無奈說,這塊土地若能再多些傻瓜,或許就不會淪落至此。他說,一般人恐無法想像海洋汙染多嚴重?他近兩年發現,海飄塑膠微粒大量出現,在海邊打撈浮游生物,逾五○%竟是塑膠微粒,顯示海洋生物生存空間被嚴重剝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