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解讀近來中國設立創業板,希望由此為創新企業融資難題找尋解決之道。《南方周末》針對此現象點評,認為創業板的成立不免存在利益尋租的危機。因此,創業板除了創造有利融資環境之外,也應避免權貴企業獨占利益。

設立創業板的目的,是讓中國的創業企業、創新企業找到一條融資發展之路。雖然上百家創業板企業無法解決幾十萬家創業企業的融資難題,但一個有章可循的活躍的創業板,卻能讓創業企業看到未來的希望,讓更多的風險投資挖掘出有潛力的企業和負責任的企業家。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創業板上市企業必須建立市場權威,必須以市場導向取代行政導向,創業板的激勵機制必須是市場機制,而不能單純依靠行政權力的篩選。

從第一批發行的創業板企業來看,某些上市公司帶有強烈的行政主導與可疑的利益輸送色彩。地方政府沿襲將上市企業多少當作地方政績的標誌,對本地企業進行拉網式篩選。

創業板可以讓資本市場向市場化邁進一步,也可以在市場化的幌子下向行政經濟、諸侯經濟邁進一大步。最可怕的前景是,創業板上市公司以市場化之名行權貴化之實。在創業板上市的企業既占據了創業板三個字的市場輿論制高點,又實際擁有地方市場的小型壟斷地位,優勢都占全了。因此,創業板一旦扭曲,對資本市場的殺傷力將比主板更強。

從創業板首批發行企業看,離創業二字相距甚遠,與其說是創業企業,不如說是成熟企業。因此,這些企業獲得雙重好處,以創業企業為名,得到成熟企業的估價,獲得未來成長溢價的紅利,不僅發行市盈率高、發行價格高,而且超募現象嚴重──說得好聽點,這叫市場「熱烈追捧」,說得不好聽,叫「風險後移」,混淆了創業板與中小板的區別。試想,一家完全可以在中小板上市的企業跑進創業板,如此強行擠占資源,那些真正的草根創業企業豈非只能勒緊褲帶過日子?

為嚴控風險,創業板監督與審批規則一點也不比主板市場差,中介機構與保薦人的責任更重。我們缺乏的不是好的規則文本,而是高效的執行機制。讓同業推薦書大於地方政府推薦,讓市場風投機構取代有背景的風投機構篩選創業企業,讓創業企業取代成熟企業成為創業板主體,方能正本清源,讓創業板回歸幫助市場型創業企業舒筋活血的宗旨。如果主板已淪為大型壟斷企業專板,中小板與創業板又淪為地方權勢企業的專板,那將是中國資本市場的悲哀。

(摘錄自《南方周末》2009-09-30。原題:「創業板,會否淪為地方權貴企業的圈錢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