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慶祝建政60周年並舉行大規模閱兵引起全球媒體的關注,各種有關中國的討論紛呈,其間不外乎承認中國崛起的事實,以及討論應如何在保障國家利益的前提下與中國交往。幾個大國與中國周邊國家的政府領導人都用極為明確的方式來聲明其與中國交往的政策路線,而中國大陸影響最大的台灣,卻低調至令人驚訝的地步。有人說兩岸關係只能做不能說,但歷史經驗證明,只能做不能說的事,絕對都是騙人的。
中國大陸的崛起是不爭的事實,馬政府一年多來所採行的政策在台灣固然受到些阻力,但大部份的台灣人還是給予支持。不論是「先經濟,後政治」、「簽訂經貿協議」、「三通與擴大交流」,在台灣社會都得到許多正面的回應。但是,馬政府的政策似乎也只有這樣而已,大陸以快速崛起之姿高調慶祝國慶,好像與台灣完全無關。
在面對中國崛起的事實上,台灣短期內就會遇上不少問題,解決或應對這些問題需要明確的政策,而不是走一步、看一步的投機主義心態。在中國大陸展示國防力量的同時,我們馬上要面對向美軍事採購的難題,連美國都認為中國在亞洲的軍事力量已成長到美國必須調整其全球軍事布局了,台灣身處大陸邊緣,竟然可以無動於衷?就算是「有」動於衷,怎麼台灣人民仍不明白在這些重大的安全議題上,政府到底是什麼態度?難道是要等中國與美國在南海再度發生軍機擦撞事件時,再來進行危機處理?
對日本方面亦同。以韓國為例,她處於北韓、日本與中國大陸的交會之處,在考量國際勢力與南北韓互動的複雜關係下,韓國對中國的政策必須明確。一旦中、美、日之間的關係發生變化,韓國該如何自處,必須有行動綱領。未來中國與日本之間或因東海油田爭議,或因釣魚台島及經濟海域爭議,台灣應該站在什麼樣的立場?這樣的立場如何在兩岸關係與台日關係中求取平衡,以符合台灣最大的利益?
中國崛起之後形成新的國際局勢,台灣不能沒有方向與路線盲目前行。過去的經驗已經證明,對抗中國大陸是極為不智的,但是完全依附中國大陸在現實上也不可能,其中除了要面對台灣內部的反對勢力之外,還要考慮以美國、日本為主的亞洲軍事均衡體系。如果沒有明確的政策,讓大國之間的權力競逐帶著走,就像隨洪水沖激,粉身碎骨是必然的下場。
在因應中國崛起的事實上,各國都有不同的應對方案。但是,馬政府準備怎麼辦?除了恢復經貿交流之外,簽訂經貿協議之外,馬政府該不會是要把經貿協議簽完之後就準備下台吧?不然怎麼相關政策規畫只有眼前的項目呢?我們不希望馬政府心裡想的只有執政權,總統該負責的事不能推給「只能做不能說」,因為大家心裡都知道,這種說法完全是騙人的。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