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交通運輸部副部長高宏峰日前透露,此前規定的郵政專營範圍的規定將暫緩實施,這項新《郵政法》在公布後極短時間內順應民意急踩煞車,讓大陸民營快遞業稍獲喘息。
截至2006年底,中國大陸經營快遞服務的企業已達2422家,年產值約300億元人民幣。國有、民營、外資快遞企業市占率約為49.5%、17.5%、33%;2007年中國大陸快遞業的收入達380億元人民幣,增長超過25%,明顯高於第三產業的平均水平。目前大陸快遞業務總量還不到GDP的0.3%。業內人士認為,大陸快遞業能夠持續保持25%以上的年增長率,而且發展空間巨大。
大陸快遞業成長快速
但是日前公布的《郵政企業專營業務範圍的規定(草案)》卻規定:將單件重量在100克以內(特大城市市區內互寄的單件重量在50克以內)的信件快遞業務由郵政企業專營。此說法自公佈之日起,遭到非郵政快遞企業的反對,不少群眾也認為該規定是部門立法太霸道。郵政不改革,服務效率和服務質量上不去,通過立法使陰招的做法不利於構建和諧社會。
壟斷就意味著倒退。大陸民眾普遍認為政府郵政企業做得不好,幾十年的改革與資金扶持付諸東流,看來僅僅靠政策不能使企業有活力,現在應該給民營企業更多的扶持才對。
德國荷蘭是學習典範
以其他國家經驗而言,德國郵政和荷蘭郵政的變革很值得中國學習。德國的郵政業原先虧損嚴重,改革後已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物流公司。當時全世界快遞業務只有DHL、TNT、FedEx、UPS等屬於大型快遞公司,其中DHL是在美國起家,德國郵政收購DHL後,已發展為世界上最大的物流公司;TNT起家於澳大利亞,後被荷蘭郵政收購,改名為TPG。與DHL不同,TNT提供郵政、快遞和物流這3項業務。德國郵政和荷蘭郵政是全世界兩個典型,從最初的嚴重虧損到現在規模大、賺錢多,這兩個國家的經驗都給中國大陸樹立了典範。
由於缺少平等的競爭環境,大陸快遞業一直未能健全發展,未來民營與國有快遞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公平競爭早已是眾望所歸。而從國際實踐來看,「信件專營制度」消亡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只有公平競爭、有序競爭,大陸的快遞業才能健康發展。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