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主計處昨日首度公布「生活物價指數」,受莫拉克風災影響,8月生活物價指數較上月漲逾3.6%,隨著蔬菜復耕順利上市,9月生活物價指數跌逾1%,漲跌幅度都遠高於CPI,更貼近民眾日常生活的感受。
行政院為讓指標更能反映民眾的感受,要求主計處編製「生活物價指數」,這項指數從現行CPI查價的424個項目中,挑選出民眾消費頻率較高的項目編製而成。
主計處表示,為讓生活物價指數能反映不同階層民眾的感受,總計編了三種指數。甲類納入食物類、水電燃氣、油料費三大類,合計涵概190項;乙類比甲類多加了教養娛樂,總計涵概了244項;丙類則是依經驗挑選七大類中239項消費頻率較高的項目編製而成。丙類與南韓現在編製的生活物價指數較類似,是一種較精緻的編法。
主計處解釋,甲、乙、丙三類雖都涵概食物類,但甲、乙是涵概所有食物類,丙類則僅涵概消費頻度更高的產品,例如酒類,只計入家庭做菜每天用的米酒,奶粉只計入一般奶粉,沒有納入嬰兒奶粉,這樣編出來的生活物價指數確實較為精緻。
主計處公布的生活物價指數顯示,甲、乙、丙這三類指數較上月分別跌1.23%、1.14%、1.11%,比CPI跌幅0.65%更大。若看8月份可以發現,受到莫拉克風災的影響,甲、乙、丙三類的漲幅(較上月)分別達5.52%、3.68%、4.12%,比CPI僅跌1.82%更貼近民眾的感受。
主計處表示,生活物價就是要反映民眾的感受,因此「月增率」會比較接近民眾的感受,由於這項指數最重要是反映民眾感受,因此也無需進行季節調整,但官員強調:「總體經濟政策的訂定仍應看CPI,生活物價指數僅是一輔助性的指標。」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