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朱內閣致力於「庶民經濟」,並編製「生活物價指數」。但有專家指出,國內目前各項逐月發布的經濟指標,都是透過對家庭、企業訪查而得,遺憾的是,近年來電話詐騙案件不斷,受訪者因疑慮升高而拒訪的比例愈來愈高,此問題對新內閣而言,遠比推動「生活物價指數」更棘手,更迫切需要得到解決。
主計處第三局科長吳昭明強調,CPI的調查鎖定與官方長期合作、彼此信賴的「供應方」,也就是透過具有代表性的賣場、商家,了解純粹的物價變動狀況,而非一般民眾主觀、浮動的感受。
吳昭明解釋,也因為如此,長期以來調查CPI均很順利,從未遇過對方因為擔心受騙,拒絕受訪的困境,再者「生活物價指數」又是從CPI編選,所以也沒有這類問題;但如果是其他涉及訪察民眾的調查項目(如失業率),就比較難講了。
曾擔任主計處統計調查委員會審查委員的台灣綜合研究院副院長吳再益也認為,CPI的調查若從「消費端」進行,得到的答案確實容易因為受訪者當下的情緒波動、個別經濟能力(對物價波動的承受能力)不同而失真,故不宜由此切入。
但他同時表示,如果針對一般民眾進行失業率、所得差距、薪資等調查,常人多半會擔心詐騙問題,為了避免受訪者陷入不理性的情緒,甚至因此拒訪,應由主計處正式行文、發函給受訪端,讓對方確認是官方例行工作後,此問題才可望迎刃而解。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