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八八風災的慘痛教訓,這次面對芭瑪颱風,馬政府上下繃緊神經,提早動員,從中央到縣市政府全面進入防颱備戰狀態,務求做到馬英九總統一再強調的「料敵從寬,禦敵從嚴」。從這兩天的結果看來,各級政府的防災動作還算到位,該撤離的危險區域,地方政府與民眾也多半能配合執行,馬政府終於不再像莫拉克颱風來襲時一般,全無章法,徹底失能。

不過,芭瑪雖未釀災,卻仍讓預警區內的政府及民眾手忙腳亂,尤其是首當其衝的宜蘭地區,為了是否停班停課,縣政府發布了四次新聞,才算全部搞定。主因就是,芭瑪行徑詭異,又是一個「怪颱」。

芭瑪之怪,讓美、日各國氣象單位都難以捉摸,它的路徑和雨量都「測不準」。根據我國中央氣象局上周末發布的颱風消息,芭瑪在十月二日減弱為中颱,但暴風半徑反而由二百公里增加到二百五十公里,影響範圍擴大。

而芭瑪侵台後,又受菲律賓海域上另一個強颱米勒的牽引、拉扯而在巴士海峽滯留踱步,徘徊不去,形成若有似無的「藤原效應」,一再影響芭瑪的路徑,使它一度出現由東北轉向西南的一八○度大轉變;而菲律賓氣象單位還擔心芭瑪是否會被米勒拉回去,二度侵菲。

另一個影響芭瑪的因素是「共伴效應」,主要反映在雨量變化,明明颱風遠在南邊的巴士海峽,但最大雨量落在宜蘭,氣象局連續上、下修正達五次之多,創歷年颱風預報僅見。這麼怪異的表現,使芭瑪被學者定義為今年至今最難預報的颱風。

在氣候變遷的影響下,台灣近年多次面臨「怪颱」,去年的辛樂克、卡玫基都不是強颱,但都因雨量超大而成災。放大範圍看,這幾年,全球都面臨劇烈氣候變異,動輒降下以五十年、甚至百年為頻率周期的大雨,菲律賓、越南、土耳其最近都出現大水災,連向來是乾旱地區的印度北部德干高原,都在雨季結束後出現大洪水,而二○○五年美國卡崔娜風災,更是北美洲少見的巨災。

不久前,《自然雜誌》刊登的一篇由美國賓州大學教授進行的研究指出,目前地球正處於千年一次的「風暴高峰期」,而全球暖化不但提高了風暴形成的頻率,也加驟其強度。人類面臨的是一個發怒的地球,而且怒氣顯然尚未完全爆發。

大地無情,天威難測,氣象預報與防災體系成為各國進入廿一世紀後一個始料未及的挑戰。對台灣而言,颱風的威脅尤其大;關島附近的太平洋海域是有名的「颱風窩」,因地球自轉效應,這個颱風窩生成的颱風,多會往台灣方向前進。因此國人愈來愈關心颱風氣象預報的準確與否。

但中央氣象局的颱風預報準頭,一直是一個爭議,氣象局的解釋和民眾的感受始終有極大落差。尤其,颱風預報準確與否,關係到放「颱風假」與否,如果氣象局報不準、標準不明,地方政府面對是否放颱風假時,就更感到為難。多年來,國內放颱風假的唯一標準是風力,學者呼籲多年後,總算加入威脅性更大的雨量,最近則出現應加入土石流預測的討論,對飽受土石流重創的山區而言,應是必要的修正。

在防災體系方面,政府對防災科技的整體投入與相關建置,仍慢了好幾拍。舉一例,從二○○○年的象神颱風開始,颱風因雨成災的趨勢就愈來愈明顯而劇烈,但國內的雨量測站不足、地點又分配不均,多是以縣市為設站規畫。直到今年初,經建會才通過十多億的經費,用於改善雨量測站設站問題,將落實到以鄉鎮為主,加強防災網格的密度。其實,這個工作早就應該進行了。

另一個需要指出的是,長久以來,社會習慣批評政府防災不力,但民眾的防災意識也要加強。譬如,莫拉克終於使危險地區的民眾認識到遷村的必要性。而在芭瑪颱風中,仍然有災區民眾不願撤離,政府只好出錢出力替他們堆沙包,但又有人站在旁邊譏諷「沒用啦」。自己不知保護自己,又憑什麼浪費社會國家資源呢?

這次面對芭瑪颱風,政府或許過關了,但未來呢?天災不會休止,天佑也不牢靠,歷次災難的血淚一定要化為教訓,落實到制度與生活中,才是防災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