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建國一甲子國慶大閱兵震撼落幕,透過全球化的報導評析,繼去年的北京奧運之後,再一次向世界展示了「大國崛起」的自信與霸氣。而看在與大陸同文同種、民族相連,卻又體制不同、價值相異,既親和又敵對的台灣人眼裡,更是感慨係之、心理複雜,在理智與感情上,都充滿了空前且巨大的衝擊。

中共六十年國慶的高潮在閱兵。閱兵,最直接的當然是軍力的展現,對內對外,同時具有炫耀、示威、團結等有形或無形的多重意義;在現代民主國家中,因為種種負面聯想,閱兵已很少舉行,但對現在的中國卻有完全不同的意義。其一,這是中共營造中國盛世、盛典的氛圍,最具象也最直接的儀式;其二、這也是建構大國崛起論述,最實際、也最堅強的後盾基礎。在世人特別是歐美國家眼中,這無疑是種封建落伍的思惟,但深究其源頭,卻是中國近代歷史經驗與民族主義反彈的總其成。

大陸中央電視台製播的《大國崛起》紀錄片集,一共點評了五百年來交相興替的九個世界性大國,結尾雖未明言,實已暗示第十個主宰世界的大國將是中國。而不同於前九個大國,中國是最被且唯一深受列強欺凌的國家,這蓄勢待發的新大國,既充滿了壯志生氣,更滿載著深刻的創傷與不安全感;於是在世人認為和平崛起與軍力展示、其間價值與邏輯顯不相容下,閱兵就成了為中國崛起的「保駕護航」,而對靈魂深處烙著數百年民族慘痛記憶的人民,「置個人生活於度外」,「以國家強盛為己任」,當然也就不足為奇了。

這種未必贊同卻相對的理解,對成長於不同環境、體制的台灣人來說,衝擊尤其強烈且複雜。因為,我們面對的這個崛起中強大的中國,已經不只是過去「窮兵黷武」的閱兵,而是在經濟、國際、民氣等方面整體國力的提升;相對於過去十幾年兩岸競爭的彼長我消,我們不得不面對那深沉的失落感與焦慮,乃至懷想起我們也曾有過的進取歲月,為何如今氣勢已衰、何時奮起?

但是,中共的國慶大典再壯麗,終究與亞銀年會、北京奧運不同。後兩者是國際性的活動,而中共國慶不僅是政治性,更是攸關兩岸尊嚴定位的象徵,在對岸實質與名義上都不能平等承認中華民國的情況下,具有我官方身分或象徵意義的人,不應一廂情願地參加中共的國慶,更不容假個人身分去接受中共的恩賜,以兩岸的和平為名獲取個人的利益。事實上,兩岸的交流融合必須務實而行,但絕非以國格的尊嚴、歷史的悖離為代價。

民國八十年,台灣也曾舉行過至今為止最後一次的閱兵,那集體意志與嚴整紀律所凝聚出的氣勢,一樣地規模盛大,一樣地沸騰人心,一樣地讓初當記者、身臨現場的我感動莫名。十八年後再看中共閱兵,我為中華民族的騰飛復興深感振奮,卻也對人民共和國富強背後民主與人權的不對等,憾痛也期待;更對中華民國台灣的錯亂與色厲內荏,驚心且慨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