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台商秋節座談活動,第二天進行會務交流及專家諮商,會中不少台商協會會長均表達企業應從出口轉內銷,並集合力量打團體戰,共享大陸內需商機。
台灣同胞投資企業聯誼會(台企聯)會長張漢文表示,台企聯已經成立大貿易公司,他期許108個台商協會都要參與,一起推行創造商機。此外,協會主導的武漢市東西湖區台商工業區,已正式完成,展開招商,並且由武漢台商會負責營運。張漢文呼籲,台企聯身先士卒為台商做了許多服務,因此各地若有好的商機要拿出來,讓台商都能共享。
共創台商批發大賣場
東莞市台商會長葉春榮也認為應該集體打品牌,團結力量做內銷,他前兩個月與商務部討論時,也是在講批發零售發展內需的概念,顯示這是大陸國家政策要支持企業的方向,因此他希望周邊的協會一起努力,共同創建台商的批發大賣場。北京台商協會會長林清發表示,台商未來的路應該走向發展品牌、經營通路或開專賣店,因為「開工廠借不到錢,但開店收的是現金」。昆山台商會長蘇來得認為,要解決台商的困境,有簽署MOU讓台資銀行登陸、協助企業進行轉型、以及透過外貿協會宣傳海峽兩岸經貿商品平台三個方法。
轉型不轉行 部分內銷
葉春榮表示,該協會早在金融海嘯來襲之前,就已經配合東莞市政府政策,輔導企業轉型。但他建議,要轉型不轉行,把全部的外銷轉一部分做內銷比較保險,因為企業主如果本行幾十年都做不好,轉行未必行得通。
內需市場的需要及吸引力雖大,但中小企業在人力資源及財力都沒辦法與大企業抗衡。所以該協會2年前就與東莞市政府申請第一類物流保稅型執照,讓外銷貨物轉成內銷時從需要到「香港一日遊」,變成在當地遊即可,不僅省時,費用也節省80%,且降低風險。
蘇來得認為,目前要解決台商困境,首先讓熟悉台商的台資銀行登陸,協助台商中小企業有合理的融資管道,並協助企業應收帳款可以貼現,讓企業可以有營運資金可供升級。再來是協助台商轉業「退二(製造業)進三(服務業)」,分散風險,並且學習日韓精神照顧台商,不能隨意拋棄草創時期一起來打拚的零組件夥伴。最後,應該繼續開通類似的平台兩岸經貿商品平台,讓台商可以順利發展內需,並且技巧性避開加工型企業受到的打壓。此外他也希望海基會能通過海協會,為台灣企業投資保護法提供修法意見。
對於發展品牌通路,林清發認為從現在起有系統地進行,還有2-3年的機會,以呷哺呷哺涮涮鍋為例,剛開始呷哺呷哺到北京開3、40家店時,營運狀況原本不佳,但是印了7折券發送後,馬上引來很多消費者,營收馬上衝到一千萬元(人民幣)。現在呷哺呷哺更是5-7天就開一家店,一天只要有6萬來客,當日收到的現金就能衝到200多萬元。但是他也說道,在大陸不能當「成吉思汗」,每家店都要有監控系統讓總部了解狀況。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