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的分稅制改革,是大陸對省和地方財政制度調整的新試驗,主要是「一下放、一集中」,目標在鼓勵服務業、期待地方調整產業結構。估計去年整年,江蘇省財政在分稅制改革中共讓利地方約7.2億元(人民幣,下同)。
《21世紀經濟報道》指出,下放,即省財政對營業稅的增量部分不再集中(上繳),鼓勵服務業發展,並對個人所得所增量部分不再集中,加強地方收入徵收和管理;集中上繳的則是地方增值稅(即地方25%部分)對增量部分由省統一集中部分比例。此舉是為要求地方調整產業結構。
各地反應冷暖不一
去年8月分江蘇在大陸率先施行新一輪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改革。最近官員在受訪時表示,這項改革正穩健前進。
江蘇的這項改革,曾引起大陸廣泛關注。該分稅制改革,是對省和地方財力的重新分配措施。但總體來看,蘇南、蘇中、蘇北各地對該政策的反應,冷暖不一。
南京市財政局局長金鍾說,由於中心城市輻射效果,較為發達的服務業使得南京財力不僅沒有「多上繳」,反而獲益1億元(人民幣,下同)多。其中僅城市維護建設稅增量部分,由於省財政不再集中,留給南京的就達2000萬元左右。
蘇南等製造業發達的地區,則反映被省財政「多集中」了。蘇州常熟市財政局預算科人員說,「算下來,常熟多上繳了2800多萬。」
不過,考慮到金融危機對地方財政影響很大,省財政機關隨後公布了微調和分別對待的措施。「對常熟等反映多上繳的經濟發達地區,我們對收上來的財力再返還了一半。」江蘇省財政廳一位官員說。
官員表示,省方考慮金融危機使得地方財政收支壓力增大,且產業結構調整需要一個過程,因此才在體制外進行「特殊照顧」,進一步讓利基層。
因地制宜給予補助
同時,江蘇省財政在促進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產學研結合、科技成果轉化、環保等方面加大了對蘇南的補助力度,蘇南地區憑藉此優勢獲得了更多的省府補助款撥補,有的甚至多於蘇中、蘇北地區。
同時,對於蘇中、蘇北多上繳的地區,則採取了全部返還。以此計算,全省返還款總計約4億元。
此外,對於部分縣改區的地方政府,由於不能享受對縣的優惠政策,對分稅制反應比較強烈,江蘇省財政廳同樣對此進行了考慮;從「縣」改為「區」的地方補助,參照縣同等待遇,統一測算、同等享受。僅此一項,省財政就補助了約3.2億元。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