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社會以「在地安老」做為老年政策的進步指標,但邁向高齡化社會的兩岸,缺乏完整的老人照護體系。大陸視各地區政府財力而享有不同福利,最早進入高齡化的上海就擁有完整的社區照護,只是難以擴及全國。台灣養老的M型化圖像鮮明,安養機構所費不貲,但內政部的「社區關懷據點」又流於形式,最成熟的是依靠民間力量完成的「老人社區產業」,在弱勢地區開出花朵。
按聯合國的分類標準,老年人口達7%視為「老人國」。2009年大陸老齡化率為11.6%,成為典型的「未富先老」的國家。而根據台灣內政部所發布的統計資料顯示,民國82年台灣就正式邁入高齡化社會的階段,97年更達到10.09%,人口老化問題愈來愈重。
機構空床率高
老年人口比例增加是世界性問題,西方曾經大量發展養老機構,但機構安養不符合人性需求,近幾年來又強調「回歸家庭」的在地安老,努力發展社區服務。大陸雖欲發展機構養老,但因經費有限多半委由民間承辦且數量不多,養老機構床位基本占到老人總數的1.5%,在養老機構生活的老人不到1%。台灣老人長期照護機構甚多,每100位老人有2.7個床位,但入住率僅7成,顯示兩岸在傳統上對於「家庭」的傳統觀念更適合社區依托。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