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般概念的「台商」定義去理解黃永松,可能窄化他正在進行的「文化搶救工程」,嚴格說,這甚至是賠本生意,絕非正常生意人所為,但黃永松一做四十年。
1971年創刊的《漢聲》雜誌,在台灣全盛時代約是80年代初期,全省約有千人員工;總部的據點一直是位在現在京華城後方的小巷口,葫蘆形大門進去,就是黃永松四十年不變的門市。
在這裡,黃永松留住台灣文化一則又一則瞬間即是永恆的動人故事;也從這裡望向大陸文化母體,從而奠基四十年的厚度,在大陸複製富有台灣文化底蘊的全新篇章。
《漢聲》時至今日仍維持最少一年一本的發行;始終不曾斷炊的背後,除了黃永松的堅持,更有來自台灣無數對文化熱心者的幫忙。
時年廿六歲的黃永松從藝專科班畢業,一心想出國留學,不料機緣巧合認識自美返台的吳美雲。當時吳一心想辦報,但大環境未開放,刊物出版品仍是歌功誦德的天下,一次老家作醮大拜拜,黃永松帶著吳美雲親自見識了台灣民間文化的豐富,學美術的黃永松和吳美雲一拍即合,開始《漢聲》的創刊。
十六年之後,開放探親,黃永松掩不住興奮地望向大陸,他說,台灣是移民文化生態,卻意外地保存最豐富原汁原味的中華文化;跟著老兵回原鄉,再次認識文化的原生態,讓他欣喜。
在台灣的《漢聲》是他願景的起點,志業的發跡;然而他的感嘆則是經濟發達的同時伴隨「暴發心態」,對人文歷史的情懷令他不免沮喪。
最辛苦的時候,黃永松想到了兒童啟蒙,出版系列精緻的科學童書,印刷、內容、設計都相當考究,時至今日也很難再見到同樣品質的兒童出版物,這些精緻的童書,多年後仍在二手書店流傳,造福代代學子。前往大陸發展,無疑開啟另一扇寬廣的視窗。透過現代科技,黃永松台北、北京連繫就在彈指間完成,而他想做的,夢想仍在不斷實現。
黃永松小檔案
出生
1943年
學歷
國立台北藝專美術科畢業
現職
漢聲雜誌發行人、北京漢聲負責人
榮譽
2006年美國《時代》雜誌將漢聲選為「行家的出版品」、同年6月大陸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在人民大會堂頒贈「中國民間文化守望者」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