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永松的大陸經驗,與其說是複製台灣的文創產業,「回銷」大陸,不如說是以積累台灣文化豐厚的匯流,進而「反饋」那塊文化母體。黃永松捨去略帶侵略性的「回銷」字眼而選擇「反饋」,主因在於「尊重」。
當年,黃永松和大陸的初接觸,是在1972年左右的香港行,朋友帶他到新界鐵絲網邊,遙望故國山河,他記得「一片白茫茫什麼也看不到」,後來,這成為他一項儀式性的朝拜,只要有朋友在港晤面,他必安排赴邊界眺望。
或是這條文化臍帶的呼喚,1988年他正式進入大陸,初期,他鎖定福建泉州、漳州閩客文化源頭;不過,每趟採訪蒐集材料,他必須先赴北京取得大陸官方的採訪證,「我很尊重體制,不論是台灣或大陸」,他認為這樣的辛苦是必須付的代價。
「我也想建議台商,不要因為圖方便,想走捷徑的慾望就不知節制,」黃永松說。
尊重對方是必要的付出,過程中再求自己精進,從而能長期贏得對方的尊重,這是黃永松的心得。
有一回,他在魯(山東)西南田野調查,小地方公安認不得中央採訪證,盤查他好久。
公安態度如何?「公安特色就是不笑嘛!」他說。黃永松很能體諒對方立場。「小地方公安,沒有接待過台胞,又不知你是何方神聖,要採訪什麼,接到住宿點戶口通報,難免緊張」,對於半夜三更的公安盤查,黃永松視為人生經驗的小插曲,完全不抱怨。
後來,黃永松攤開他在大陸採訪所得,和公安強調都是民間文化的蒐集,「對方聽得懂」,他說。
黃永松進入大陸之後,在1990年和三聯書店合作,在大陸出版《漢聲》叢書,同時把代理英國的科學書刊出版簡體字版;大陸方面審批通過後,在南京、廣州、成都、北京、杭州等地得以發行,不過由於直銷的型態在大陸當時和「老鼠會」混淆,搞了五年左右,為免複雜和被反覆調查,最終收攤。
(文轉B9版)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