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長三角寧波約十五公里的慈城,黃永松的「天工之城」要在這個江南第一古縣城開展。搞文化的人雖說不愛財,但以文化包裝著創意和產業內涵,似乎完全掩不住龐大的商機。何況這一切還是在一處一千二百年前建立至今的古鎮中發生。
黃永松說,人類工藝的發源針線女紅,都是由於母愛而來,慈母手中線串起了文化的風貌。而今,他計畫「產業、創意和文化」垂直整合,天工之城將是一個大平台。
10月27至30日,「中國慈城/天工之城首屆手工DIY展」在2萬平米、72個攤位的展館中呈現。目前表示將到場的策展文化人除了陳履安夫人曹倩,還包括中國結名師陳夏生、刺繡大師粘碧華和大陸藍印花布國家級技藝傳人吳元新等。
天工之城是寧波市、江北區、慈城鎮共組的寧波市古縣城開發建設有限公司所設據點平台。簡單地說,是大陸地方政府所設的公司,黃永松是天工之城的顧問。
台灣人很陌生的慈城,其實是總面積2.17平方公里的唐朝建制古縣城,幾經戰亂、政治的衝擊卻幸運留下完整豐富的古縣城史蹟。2001年至今,地方陸續修護包括孔廟、縣衙、校士館、城隍廟等古蹟。
古鎮東北方,以手工創意基地為主軸的天工之城,其實黃永松的理想是,藉由各種誘因優惠,鼓勵全大陸的設計師進駐,同時為留住老手藝,也歡迎老工藝師報到。
天工之城會提供最佳的空間場地,希望形成市集效應,在老古縣城中為文化手工留下軌跡。而首屆辦大型展會,目的正在於此。
根據規畫,天工之城手工產業一期用地2.8萬平米;二期和三期用地分別為8.5萬和11.5萬平米。此外還有景觀用地1.9萬平米。
黃永松說,這主要還是地方政府已經接受文化創意也是產業的概念;在浙商賺錢富庶之後,寧波其實有綿密的「隱形」產業網絡;官方整合學術界以及長期為其代工的外國客戶,以文化為基石的產業園區才得以誕生。
贊助的外商包括德國主要針剪暗扣製造商PRIM、法國紡線大廠和縫紉機大廠勝家等,都被整合進天工之城的平台,從而讓黃永松心中理想的「垂直整合」得以初步實現。
此前,黃永松的黃河口古鎮磧(音七)鎮的保護搶救經驗,也促成了他天工之城的成形。正是這種做好事的養份,逐步積累,直到時機成熟始得開花結果。
為磧鎮的保存,黃永松特別成立一個龍虎基金會,並且在北京清華大學和南京東南大學(中央大學為其前身)都支持贊助,分別設立傳統建築和民間藝術兩個研究所;前者由教授帶隊在磧鎮進行四年的測繪和調查,可惜爭取聯合國文化遺產未果,而在2005年被美國紐約市認定為「人類偉大紀念物」。
為此,他在2004年還辦了一場國際學術研討會,「不好意思,這還是得挾洋自重」,黃永松說,磧鎮的保存在他看來不算完全成功,多少與當地人誤認為「含金量」不高有關。
其實那是一種錯覺。黃永松回想一進大陸初期,文化面貌讓他大為驚艷;「在四川你可以看到有人拎著茶壺,輕鬆悠閒地散步;在陝北的窯洞,老大媽純樸的濃郁人情味,盛情留住遠來客;福建的土樓,對外地人熱烈歡迎的由衷情誼,都讓黃永松留戀不已。」
而今,他嘆息整個大陸只有一個面貌,再也看不到地方特色和人文風景。站在台灣《漢聲》文創出版以及大陸古鎮保存的經驗之上,黃永松說,「我有信心,天工之城是具開創性的手工藝保存工程,會在慈城創造新的文化奇蹟。」
發表意見